標題根本來亂的,但因為寫了團體架構,覺得沒有寫活動分析很對不起孟夫子當年如天書般的教導,以及當初實習的時候被機車老師要求15分鐘要報完讀書報告的壓迫感,難怪某人說他要先行版權啊XDDDD

總之,來吧!我們來講講什麼叫活動分析吧!!!

 

就像斯斯有三種一樣(不要問我哪三種)。根據OT Bible,也就是Willard & Spackman's Occupational Therapy裡提到的,活動分析是為了瞭解活動的面向及其包含的治療性潛能,而為了達到目的,活動分析也有三種,(1)活動分析,(2)以理論為基礎的活動分析,(3)以職能表現為基礎的活動分析。

平平都是活動分析,為什麼會有這樣多不一樣的名稱呢?這就像平平都是蘋果,就是有分富士蘋果、加州蘋果和小蘋果一樣,雖然都可以達到「天天壹蘋果,醫生遠離我」的功效,但吃起來口感跟味道還是會有些許不同。

因此,平平都是活動分析,也都是為了要促進功能,但三種活動分析的進行方式也是有所不同地~以下請聽我娓娓道來。

 

(1)活動分析

對我來說,這應該是最基本,但牽涉最廣的。一般來說每個活動都應該會有它的治療因子,而活動分析就是為了要瞭解活動所需的技巧、活動對個案的意義,當我們對活動的了解越多的時候,我們越能找到對個案而言有意義的活動。而AOTA(也就是美國職能治療協會)更將活動分析的項目洋洋灑灑地變成職能治療實行架構,然後它們就變成考試時候的惡夢啦XDDDDD

 

首先,最基本的活動分析,應該包含:可以看得出活動內容的簡單描述、是否需要使用物品以及他們的性質、需要使用的空間大小、文化背景、活動步驟及所需時間、所需技巧(包含動作、處理及溝通)、需要使用的肢體動作以及安全注意事項。

 

這裡面最複雜而且最折磨人的就是“技巧”。技巧分成動作技巧、處理技巧和溝通技巧,而每個技巧又分成不同小項,例如:動作技巧就包含姿勢、移動、協調性、力道、持續性等等,而處理技巧則包含了是否具有活動相關知識、時間組織概念、空間與物體組織概念以及代償技巧,最後溝通則是指生理上的(包含肢體接觸、凝視、手勢動作)、訊息交換以及是否能與他人維持適當關係。

 

講到這裡當然就要舉例啦,話說當年好像有考過填空題,他媽的,我怎麼可能背得起來啊 囧

 

以大家每天都要做的吃飯為例。

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就是“吃飯”,專業一點叫“進食”,總之,就是一種生物為了獲得可以生存下去所需的能量而執行的一種活動,你可以坐著吃、可以站著吃(就像內用阿忠麵線)、可以蹲著吃(以前我阿嬤就喜歡蹲在門口,話說古代臺灣女人也很多會蹲在廚房吃,反正就是不能在桌上吃)、可以躺著吃,通常我們會使用湯匙、筷子吃,但真的拿不動這些的時候可能就會用鼻胃管吃,再不行也有人打營養針(但通常不會覺得打營養針是吃飯,畢竟他沒有經過胃),而使用的空間大小主要可能是看你有沒有錢,有錢人可能可以把整個餐廳包下來吃,當然我也可以在家裡跟家人一起在飯廳愉快用餐,或是在客廳邊看張雅琴邊罵這些政治人物是神經病邊吃。

 

只講吃飯的話,所需的活動步驟最簡單可能就是夾菜、送進嘴裡、扒飯、送進嘴裡,所需時間當然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希哩呼嚕一下子就吃完了,有些人喜歡細嚼慢嚥,也有些人吃飯配話(傳說中的一邊吃飯一邊說話),所需肢體動作第一個就是要維持姿勢(坐、蹲、站......),要跳著吃也是可以,不過需要的技巧可能就會多一點,一般坐著吃需要的技巧大概就是手眼協調,免得想夾青菜又夾成豬肉,再來就是本體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明明看不到嘴巴,卻可以準確地把菜餚送進嘴巴的原因,而且不可以太大力,因為戳到會痛。吃飯的時候如何判斷食物有沒有熟、什麼時間要吃飯等等就是你的處理技巧,至於吃飯要不要溝通,當然要,如果兩個人要夾同一塊肉的時候怎麼辦?如果大家都在夾菜的時候,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出手?你要怎麼知道你媽媽今天是高興還是在生氣再決定你要不要嫌棄今天的菜很難吃,都是溝通技巧。

 

眾所週知,美國人喜歡吃肉配馬鈴薯泥,早餐喜歡喝穀片泡牛奶,所以以前的奶粉廣告喜歡告訴大家每天喝牛奶可以長得像大樹一樣,後來研究當然發現,事實上每天喝牛奶也不一定就可以補充鈣質,尤其當你喝到的是頂新集團出的家裡養了一頭牛的那個牛奶,那你以後可能只會去洗腎。

 

好~回歸正題,雖然我覺得黑心食品其實也跟文化背景有關,但是~我要說的是吃飯,不同的文化背景會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光是南台灣和北台灣的口味就不一樣,閩南人跟客家人的口味也不一樣,要一個漢人去原住民部落住,可能也會吃不慣他們的食物,因此文化背景也是活動中很重要的因素。

 

說到這裡,真心覺得老師當年真是太用心良苦,以至於資質駑鈍的我,在上完課以後還是搞不懂老師到底在說什麼XDDDDDDD

 

(2)以理論為基礎的活動分析

其實就是FOR啦!個人覺得用FOR分析活動好像滿好用,但我好像用來分析個案比較多,所以待我來研究一下這個到底要怎麼用,研究完再來用我自己的話跟大家解釋一下XDDDD

 

(3)以職能表現為基礎的活動分析

如果第一種活動分析是針對活動,那麼這一種就是針對個人。因此這種活動分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個人的樣貌,先了解這個人的目標,找出對他而言最重要的職能活動,以及為什麼他的目標和職能活動會被表現問題影響。接著解釋為什麼選擇的這個職能活動對這個人來說是重要的,再次以吃飯為例,因為不吃飯可能會死,所以吃飯對每個人來說應該都是重要的,如果今天是一個兩手都斷掉的人,那麼吃飯對他來說就變得好困難,那我們可以怎麼幫他呢?讓我們跳一下回到第一種活動分析XDDDDD

 

我是認真的,因為一定要先知道吃飯需要哪些動作,才知道個案沒有辦法完成的動作是什麼,才能夠去設想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解決。

那看起來好像就很簡單啊!

但剛剛已經是我省略了幾萬字以後的簡單版活動分析介紹了,更何況我都還沒講活動分級了。

 

所以,活動為什麼要分級?繼續以吃飯為例,小朋友的手部精細動作可能沒有那麼好,所以就需要用湯匙,再厲害一點的可能可以用叉子(或用筷子戳住),最厲害當然就是用筷子,但我後來決定不走小兒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老娘拿筷子超醜(其實筷子是確實有正確使用姿勢),當然現在還是可以訓練我自己拿筷子的漂亮姿勢啦!但其實,我覺得不管醜姿勢漂亮姿勢,只要能夾起食物的都是好姿勢,不過正確的姿勢就可以迅速的夾起大觀園的鴿子蛋(不是湯唯那顆),而醜的姿勢就變劉姥姥逛大觀園XDDDDD

 

但在活動分級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代償”,什麼時候會用代償呢?這也因人而異,像成人如果不會拿筷子而使用湯匙那可能就是代償的一種,畢竟根據人類生理及認知發展,一個成年人不會使用筷子夾取食物是不太合理的(剛剛有說過不管姿勢醜還是漂亮),因此如果成人因為外在因素(有可能是手部肌肉受傷、有可能是頭去撞到),而需使用湯匙進食時,通常就會說是代償,當然在使用代償的過程中,還是可以持續訓練使用筷子,不衝突。

 

好的,老娘搞了一個月,終於把這篇打完,打到後來超精簡,但應該算是有把我自己目前所瞭解的活動分析、活動分級做了一個簡單卻又詳盡的說明的動作XDDDD

 

不過,最近開始整理這些OT的基本知識,才真的發現自己真的好淺,很多原文書的字義,居然還要研究很久,然後還是不懂他在寫什麼,科科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