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適用於想要跨領域(亦即去唸不是自己原本熟悉的專業)修習碩士學位的讀者。但討論領域還是會偏醫學、人文、衛生政策、社福政策、社會學領域,二類我不懂,完全無法理解XDDDDD

 

最近有人因為想唸我正在唸的所,於是私訊問了我一些選擇研究所的問題,在回答的過程中我好像也在釐清一些想法。

 

首先,碩士班的重點並不在要轟轟烈烈地找到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碩士班的重點應該是要告訴你怎樣算得上是一個研究的入門,你找到一個題目、提出一個問題,可能剛找到所有會影響這個問題結果的要素,研究就已經結束了。要追根究柢地做出解決方法,那是博士班的工作,如果你在碩士班學到了研究方法以後,還是對這些事很有興趣,那非常歡迎去唸博士班。

 

其次,你想要學習的是質性研究的思考邏輯還是量性研究的思考邏輯。對我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重要過要選什麼題目,誠上所說,碩士班是要學研究的入門,是要知道怎麼開始做研究,因此有喜好的研究取向好像就很重要。像我對量性研究的興趣僅止於閱讀,我可以為了理解paper上面的研究結果,去看那些點線面、Table還有圖,但你要我自己去跑SPSS、SAS跑出那個圖,我還真的無法,我也沒興趣。但我本來就對書寫有興趣,習慣觀察每個個體之間的特異性,並且喜歡描述,對我來說有目的的與人訪談也不是太困難的事(畢竟工作本來就需要),所以我選擇了學習質性研究的思考邏輯。

 

再來,你有沒有已經想要做的研究方向,比如:精障、身障、老人、兒童,或者更特定一點是精障的社會參與還是精障的照顧層面,如果沒有想要做的研究方向,那你是為了什麼想唸研究所?工作需求、家庭需求,還是單純個人想要學歷?如果你沒有研究方向,單純是因為工作需求,那就直接選自己原本工作領域的研究所就好,比如:社工就去唸社工所、社福所,治療師就去唸自己領域的研究所。

 

如同我提出的疑問,問問你自己為什麼想唸研究所?

單純為了學位,承上。請找一個好畢業的,要嘛是有人脈關係、要嘛跟你的工作性質接近,最好是你的工作本身就可以讓你收案(不管質、量性研究都要收案

對唸書有興趣,那就先去找個概論來唸唸,看看你對那些文字、理論有沒有想法,有的話就可以去考。

對某個議題有興趣,那就先搞清楚你對議題的哪個部份有興趣,誠如第一點,碩論沒辦法讓你無邊無際地探索,你只能先劃一個特定的區域開始研究,這部份就要看你對哪個部份有興趣,然後去找看看有沒有相關的文獻可以閱讀。

 

我會形容我自己是要跨不跨,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雖然我從職能治療學系畢業,但事實上也只待在醫院兩年半。因此剛畢業時雖然有想過要去唸長照所,但最後也沒有成行,現在雖然做的研究主題還是長照,但又多了一點社會學的氛圍(當然是自以為~

 

但我在這個所認識了公衛的人、社福的人、社會學的人我覺得是很有趣的,也是因為認識了這些人,才更確定我當初應該要去唸社會所,但人生總是充滿各種陰錯陽差。

 

我也是在這個所更釐清政策制定、倡議、執行、檢討之間的落差,以及很多以前會攪在一起看的名詞概念,在研究所過程中一一被劃分開來檢視,比如:更細緻地去看精障研究、比如:自立生活與照顧的差異。也因此看到很多政策上的限制,理解了體制存在的必要,也看到了系統之惡,除了碩論寫不出來以外,唸研究所對我來說,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最後,也有人會說「我是因為想學習更多知識而要唸研究所」。我好像不能否認這件事,但我自己傾向研究所應該是讓人更有條理地整理自己已知的知識,才知道洞在哪裡,要補什麼。要寫出一篇論文,真的不是從頭開始學習新的知識,如果是因為工作上覺得不足,我會更建議去找一個覺得談得來的前輩,問前輩要不要當你督導。或者可以先試著自己從既有的知識延伸,看一些不同領域的書,思考怎麼把這些東西拿回自己的工作使用。本身已經對該領域的實作或者理論系統理解不足,但又想要跨入該領域,而且是要唸研究所絕對是辛苦的,到最後磨的就是你對該領域的興趣(其實本來是要說愛,但覺得說愛太沈重)。

 

如果唸研究所只是想要gap year,還是老話一句~就選自己熟的領域吧,放過自己也放過指導教授,大家都會快樂一點XDDDDDD

 

至於~人脈的部份,可以一起聊天、講幹話的朋友是有,但平步青雲的機會離我還是太遙遠了XDDDDDDD

 

而選學校、選指導教授,就又是另一個故事了XDDDDDDD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Jean 的頭像
    DaJean

    故事的樹洞_君邑工作室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