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修了障礙研究和口述歷史方法論兩門課,口述歷史的上課方式是閱讀文本以後,上課前要交心得,課堂也要交心得,因此就覺得好像可以把心得整理一下,丟在這裡,看看會有什麼樣的後續效應。我們的第一堂課的讀本是《台灣胸腔醫學史》,因此以下心得在講到書時,便是指這本。

 

      在學術研究中,研究的主體很重要,因此在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便帶著一個好奇,「這本書形構的是的歷史?」乍看之下,這本書寫的是又臭又長的台灣胸腔醫學史,但這樣撰寫歷史的內涵為何?我帶著這樣的好奇翻開了第一章,一開始確實看得有些不耐煩,人物、年代、事件對我來說都有點遙遠,講的還是我沒什麼興趣的胸腔醫學。但閱讀到第二章的某個段落,我忽然覺得故事開始串成一條線,然後意識到原來學問可以這樣做,作者溫柔而不躁進地描述著過往的人們如何從關注肺結核、肺病,轉為關注整個胸腔醫學,用受訪者一個又一個的回憶串出整個流變。同時,我也好奇這些情節是如何被擇定的?在這樣的描述過程中,研究者(撰寫者)需要隱去自己的價值判斷嗎?如果要隱去該如何進行?又或者是在篩選訪談段落的過程中,就已經加進了研究者的價值判斷?

 

       順著繼續往下閱讀,我則開始好奇這麼多的訪談稿要如何集合成歷史,是否口述歷史想要呈現的還是某一個體制或者結構的流變?那麼當我們意欲訪談的小人物的故事時,是否也要思考往下追可以追出怎樣的大時代?而本書採訪的是胸腔醫學中的重要人物,從書名也可看出想要呈現的是台灣整個胸腔醫學發展的歷史,那麼有沒有可能只是做一個歷史?又要如何做?除了規模以外,在閱讀時,也讓我有一種書寫歷史,彷彿也在操弄時間的感覺,作者需要決定此時應該順著時間軸往下寫,還是應該岔題講一下對整個脈絡來說重要,但不在這個時間點發生的事。因此我也好奇口述歷史方法如何看待時間,並應用時間?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可以看到台灣胸腔醫學專業的成長過程,包含:至美國或日本學習,邀請美國教授到台灣授課,每個禮拜的X光片研討會以外,我更覺得有趣的是在訪談中,看到的昔今價值觀、政策的同與不同。

 

      結束課堂後,我的某些問題似乎得到了回應,但也還有些值得繼續探索。從大家的心得及課堂的討論中,我對為何連結如此重要有了更多理解,老師提到「沒有感情與連結無法產生新的理論。」讓我想起前陣子和一位朋友的討論,我們要如何對知識、學術或者自己的專業維持熱情,因著這股熱情或者想要連結的慾望,而繼續深入探索,最後形成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及價值判斷,而這樣的系統或判斷就有機會成為新的理論。

 

        但我認為若要有,必得有,因此研究歷史成為必要,而當我們在研究歷史時,若我們能與歷史產生連結,我們就能成為歷史的一部份。但連結要如何產生?大家都有自己的策略,我在看完覺得枯燥無味的第一章,進入第二章時忽然想起過往閱讀章回小說的經驗,像水滸傳、三國演義這樣的章回小說,第一回、第二回總是很無趣,一堆人物出場,看似沒有關聯,總是要撐到第一個實際的故事情節發生,才開始令人產生興致,但那些人物出場又至關重要,因為如果沒有那些背景脈絡的交代與介紹,那麼故事就會少了一些血肉。

 

        這又讓我想起近期的台灣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這部由小說改編的連續劇近來獲得許多討論,它的第一集、第二集也讓人摸不著頭緒,有些人覺得這樣的敘事太過凌亂,人物一個接著一個出場,卻又不知其意義何在。但如果不是第一集、第二集建構起整個影集的世界觀,每個家庭的生活樣貌,那麼我們也不會理解之後每一集的故事何以存在。剛好這部影集又是一個重建歷史場景的故事,因此又接回了老師說的「口述歷史無所不在」。

 

       口述歷史做為重建歷史的工具,據老師的說法,最重要的價值是在於把情感厚度帶出來,因此所有的邏輯推理都不能逾越情感厚度,但我還在感受所謂的情感厚度到底是什麼。接著,老師提到要留下受訪者的情感,聆聽受訪者如何描述關係,受訪者與家庭的關係、與時代的關係、與專業的關係。但受訪者只是支架,口述歷史最後形成的主角是更大的主題,如:本書所要描述的台灣胸腔醫學。在這個過程中,受訪者的主體性消失了,但受訪者與台灣胸腔醫學的關係、情感卻留了下來。因此做為口述歷史的研究者,需要節制的是自己的情緒與自己的慾望。

 

       關於「節制自己的慾望」,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實務工作,在與人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常提醒自己不要太快下自己的價值判斷,應該要對眼前的人保持好奇與興趣,應該要聆聽他的故事,看到屬於他的歷史,也要注意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影響與對方同在的能力。放大來看,在使用口述歷史方法進行訪談、書寫時,好像是把對象從真實的人變成一個擬人,我們一樣要節制自己的慾望,尊重所有與之有關的歷史,而不是強加自己的價值判斷在其中。

 

       在課堂上,老師對我的閱讀心得的回應是,「這就是一個讀者。」我其實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被這樣定義過,「閱讀」好像是我目前的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而所謂的閱讀不只是讀「書」,我也需要讀「人」、讀「空氣」,讀各種稀奇古怪的畫面。但有時我會太像旁觀者,而不是身在其中,也因此有些時候,我會感到與群體失去情感連結,一但失去連結,就會失去繼續深究的熱情,但太過投入而無法克制情緒,又無法產生情感,也就失了分寸,兩者之間的拿捏著實令人為難。

 

      第一次的課堂討論真的是滿精彩的,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各自從不一樣的觀點切入,老師給予的回應也都是因著每個人的提問,感覺整個學習的流很舒服,默默地就學到了一些什麼,但課堂上可以靜下來思考的時間其實有限,像這樣自己再整理一遍脈絡,有些部分就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Jean 的頭像
    DaJean

    故事的樹洞_君邑工作室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