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上職能治療的繼續教育了,只能說太習慣動來動去的戲劇治療工作坊以後,要我一直坐在那邊聽課實在痛苦。這次是因為帶領延緩失能方案今年開始要求各方案要有回訓機制,於是我千里迢迢地回到長庚大學上課,但認真上完課覺得滿有收穫的~
大概是因為今天幾乎所有人都有實際的方案帶領經驗,而開課單位也早在報名時就要求大家要寫下自己在活動帶領時面臨的困難或者有什麼帶得好的方案,因此今天的課程就依著這兩個脈絡進行。其實大概就是一個大團督的概念啦~真的是從職能治療系畢業以後,就沒有再像這樣和這麼一大群OT一起討論活動了。
席間,我們討論到的一些困境包含:如何與機構溝通、如何處理團體中能力五花八門的長輩,以及文化內涵的重要性,也提及了團體中男性長輩偏少的狀況,讓我大把地偷偷寫下了很多之後訪談大綱可以用的元素。也有一些夥伴提到,不知道為什麼長輩就是比較喜歡上這個課,最後講師也有提到與長輩產生連結的重要性,讓我聯想到自己如何將職能治療與發展性轉化戲劇治療的概念結合帶領活動。
我自己在使用這個方案時,認為這就是職能治療的根本,以身體活動與認知為基底,加上各種媒材的使用,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以帶領者本人作為工具,而當帶領者可以帶著職能治療的觀點,細緻地看見每個參與成員之間細微的差異,並根據不同的能力即時地調整活動難易程度時,成員自然容易得到成就感,也就會“喜歡”來參加這個活動了。
但於此同時,作為帶領者我們還是需要與機構盡量地溝通,我自己在整期活動開始之前,通常都會透過電話、通訊軟體或者實際場勘先了解據點場地的大小、人數、成員性別、陪同工作人員、成員能力等等。也會告知機構方案的帶領內容及我自己習慣的工作模式,比如:第一週如果需要加評估時間,會怎麼調整活動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先初步了解據點工作人員的狀況(比如:人很好或者難溝通這種)。
另外,今天講師也特別提到有些媒材,例如:撲克牌、骰子可能會對長輩產生一些文化衝擊,或者導致長輩容易產生賭博的聯想,這些都是可以事先了解的。雖然就我的經驗,跟長輩一起活動也是秉持著「有關係就沒關係」原則,我也帶過一些據點初期完全無法使用這些媒材,但關係建立起來以後,真的就是愛幹嘛幹嘛。
今天也有許多夥伴分享如何了解長輩的生活圈、文化背景等等,尤其是母語的使用,在台語生活圈要會講台語,在客語生活圈要會講客語,到了原住民據點最好是能講幾句部落的問候語,這都是最基本的。了解長輩生活周邊有什麼風土民情也很重要,或者也可以跟長輩聊聊過往的故事,搜集一些可以成為團體媒材的情報,都是可行的方法。
但最難的還是如何面對能力五花八門的長輩,今天在看大家分享活動時,都有一種「啊~如果把這個調成最簡單的,我哪個據點的長輩就可以做了」的感覺,最多人使用的策略,大概是1)請功能好的長輩協助功能差的長輩、2)在團體裡面直接將功能好的與功能差的長輩分開,由據點工作人員協助。這兩點在我的某些團體也是很難發生啊~
今天課程結束以後,我就跟朋友說,我的團體很常是「有人聽不到、有人看不到、有人不會走、有人聽不懂人話」,然後就發現我居然就這樣活過來了,也只能感恩讚嘆OT和DvT了XDDDDDD
於是不免俗最後還是要來工商一下,想實際體驗只有一個帶領者時如何hold住全場,或者想要釐清那個「不知道為什麼長輩就是喜歡」背後的脈絡嗎?那就不要錯過底下兩個工作坊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