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kley(2020)等人的系統性文獻回顧文章指出,智能障礙兒童與青少年,容易與ADHD、行為失調(特徵是持續的反社會、攻擊性或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焦慮症共病,因此如何系統性篩檢及管理是重要的。但智能障礙者的智力功能損傷,造成個人的認知功能、適應性行為表現不佳,因此極容易導致其在適應社會上產生困難。適應社會困難可能直接導致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焦慮、孤獨感和適應障礙。但智能障礙者受限於認知功能與適應性行為障礙,導致較難使用口語討論方式,提供其心理健康服務,使用創造性媒材可能是口語討論以外的有效介入策略。
智能障礙(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D)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這種障礙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遺傳異常、胎兒發育問題、出生過程中的問題以及後天的環境因素。其特徵是個人在認知功能(如學習、推理、解決問題等)和適應性行為(如社會技能、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等)方面顯著表現遜於大多數人。這種障礙通常在發展期(即18歲之前)開始顯現。一般而言,成人後的認知功能、適應行為退化,不會診斷為智能障礙。
智能障礙的診斷通常基於以下三個主要標準:
- 智力功能缺損:這指的是智商(IQ)顯著低於平均水平,通常IQ測試結果低於70-75。
- 適應性行為缺損:這包括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對環境需求的能力,如溝通、自我照顧、社會互動等方面的困難。
- 發病年齡:症狀必須在發展期內出現,通常是在18歲之前。
智能障礙的嚴重程度通常根據個體在智力功能和適應性行為方面的表現來分級。分級方式主要分為四個等級: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不同等級的生活功能、心智化功能表現有顯著差異。
- 輕度(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 智商範圍:大約在50-70之間。
- 學業與教育:通常能夠達到小學到初中的學業水平,能學會基本的閱讀、寫作和數學技能,但學習速度比同齡人慢。
- 心智化能力:輕度智能障礙者通常具有基本的心智化能力。他們能夠理解和推測他人的基本情感和意圖,但可能會在更複雜的社交情境中遇到困難。例如,他們可能能夠理解他人為什麼感到生氣或悲傷,但可能難以理解複雜的社交暗示或雙重意圖(如幽默或諷刺)。
- 社交應對:這些個體能夠參與社交互動,但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衝突時可能需要指導。他們可能在調節自己情感反應方面有一些困難,但在支持下能夠學會應對策略。
- 工作能力:能夠從事簡單的技能型工作,並在支援下保持穩定的工作表現。
- 生活自理:通常能夠自理生活,如穿衣、吃飯、個人衛生等,但在處理複雜問題時需要指導和支持。
- 獨立生活:在適當的支持下,這些個體能夠過上相對獨立的生活,可能需要偶爾的監護和支持。
- 適應性行為:需要一些輔助支持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困難,但在良好支持下,能夠應付日常生活。
- 中度(Moderat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 智商範圍:大約在35-50之間。
- 學業與教育:學術能力有限,通常只能學會基本的語言和算術,無法超越初步的學業水平。
- 心智化能力:中度智能障礙者的心智化功能較為有限。他們能理解基本的情感(如快樂、悲傷、憤怒),但對於更細微或抽象的情感狀態(如尷尬、嫉妒)較難理解。他們能夠識別他人最直接的意圖或需求,但對複雜的社交情境(如群體動態)理解困難。
- 社交應對:他們的社交應對策略較為簡單,通常依賴於熟悉的、重複的互動模式。這些個體在情感調節方面需要較多的支持,特別是在應對變化或不確定情境時。他們可能會依賴他人的明確指導來理解和應對社交挑戰。
- 工作能力:能從事簡單和重複性的工作,但需要監督和指導才能完成任務。
- 生活自理:能學會基本的自我照顧技能,如穿衣和吃飯,但在更複雜的日常活動(如金錢管理、使用公共交通)方面需要幫助。
- 獨立生活:通常需要部分或完全的監護和支持,可能需要居住在有支持的生活環境或團體家園。
- 適應性行為:在良好支持下,他們能學會基本的自我照顧技能和簡單的日常工作,社交能力有限。
- 重度(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 智商範圍:大約在20-35之間。
- 學業與教育:學術技能非常有限,通常無法進行常規的學習,只能學會非常基本的日常詞彙和概念。
- 心智化能力:重度智能障礙者的心智化功能非常有限。他們可能能夠識別和理解一些基本的情感,但通常僅限於最簡單的層面。他們難以推測他人的意圖或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他們可能依賴非常具體的線索來理解他人的情感狀態,並且通常難以理解他人可能有不同的觀點或想法。
- 社交應對:他們的社交互動通常以簡單的需求表達為主,社交行為更具儀式性或重複性。這些個體需要密集的支持來理解和應對日常社交情境,並且通常難以調節自己的情感反應,可能會對新情境或變化有強烈的壓力反應。
- 工作能力:無法從事常規工作,可能在高度支持下完成非常簡單的任務。
- 生活自理:需要全面的支持和幫助來完成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動,如洗澡、穿衣、吃飯等。
- 獨立生活:需要24小時的監護和支持,通常需要在特殊設施或家庭中生活,無法獨立生活。
- 適應性行為:需要密切的監護,日常生活活動通常只能在高度支持下進行。
- 極重度(Profou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 智商範圍:低於20。
- 學業與教育:無法學習傳統的學術技能,通常無法理解語言,只能對基本的環境刺激作出反應。
- 心智化能力:極重度智能障礙者的心智化功能極其有限,通常無法理解或推測他人的情感和意圖。他們可能僅對非常基本的環境刺激(如面部表情、聲音語調)作出反應,但對於理解他人內心狀態或社交意圖幾乎沒有能力。
- 社交應對:他們的社交互動非常有限,通常主要是對於熟悉照顧者的基本反應,依賴簡單的感覺輸入來指導行為。他們通常無法主動進行社交互動,需要全天候的護理和支持,並且在面對環境變化時容易感到不安或困惑。
- 工作能力:無法從事任何工作活動,完全依賴他人的照顧。
- 生活自理:無法自理生活,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動都需要全面的照顧和支持。
- 獨立生活:極度依賴他人的照顧,通常需要在特殊護理設施或家庭中得到24小時的全方位監護。
- 適應性行為:極度依賴他人幫助,需要24小時的監護和支持來完成所有日常活動。
簡單說,由於智能障礙者的心智化能力,最好的狀態就是「能夠理解和推測他人的基本情感和意圖,但可能會在更複雜的社交情境中遇到困難。例如,他們可能能夠理解他人為什麼感到生氣或悲傷,但可能難以理解複雜的社交暗示或雙重意圖(如幽默或諷刺)。」因此一般的心理健康促進模式,都較難使用在智能障礙者身上,又或者很容易出現所謂鬼擋牆的狀態。最後造成障礙者及治療師雙方面的受挫。
在一般的職能治療介入中,在面對智能障礙者時,我通常會比較以功能訓練、行為約定為主,以支持個體盡可能獨立生活為目標,但這沒有辦法克服智能障礙者在既有的心智化能力底下,仍舊擁有的情感需求、人際需求。由於智能障礙者的認知功能限制,影響到他們對情緒和意圖的理解,也比較難用話語表達自己,因此口語會談的策略,在與智能障礙者合作時,就容易面臨困難。尤其是在跟智能障礙者討論心理健康系列這種極度抽象的概念時,很容易會陷入只是治療師自己在長篇大論或者耳提面命。
而使用戲劇元素作為介入手法的優點就是,這個手法包含了場面構成,也能夠實際操作物件,同時又有實際的扮演,從職能治療師的角度來看,這件事讓功能訓練變得更具趣味性。同時,非語言的表達,能夠幫助智能障礙者在有限的口語下,表達自我,彌補職能治療需要有很多口語確認的不足。但作為職能治療師,動作分級的概念,大大地幫助我能夠更適切地挑選戲劇活動,並針對活動進行分級,減少智能障礙者的理解或參與的困難。除了這些以外,使用這個方式的優點還有:
- 促進情感表達
- 非語言表達:戲劇治療利用表演和身體動作,幫助智能障礙者在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表達情感。這種非語言的方式可以讓參與者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困擾。
- 情感釋放:戲劇活動可以提供一種安全的途徑,讓參與者釋放壓抑的情感,減少焦慮和緊張。
- 增進自我認識和自信
- 角色扮演:通過角色扮演和戲劇活動,智能障礙者可以探索不同的情境和角色,增進對自我情感和行為的理解,從而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認識。
- 能力展示:戲劇活動提供了展示能力和成就的機會,增強參與者的自我價值感。
- 改善社交技能
- 社交互動:小組戲劇活動促進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幫助他們改善社交技能和建立人際關係。
- 情感理解:通過戲劇活動,參與者可以學習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提高共情能力。
- 激發創造性和解決問題能力
- 創意發揮:戲劇治療鼓勵創造性思維和表達,幫助參與者發掘和發揮創造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 即興表演:即興表演和角色扮演可以提高參與者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 促進日常功能
- 日常生活技能:通過戲劇活動,參與者可以練習和強化日常生活技能,如溝通技巧、自我照顧和角色履行。
- 行為模式改變:戲劇治療提供了模擬不同情境的機會,幫助參與者改變不適應的行為模式和應對策略。
這些優點,同時也都是做為職能治療師,常常在思考的。當然,有優點,一定也會有缺點,諸如:戲劇活動如果太複雜,智能障礙者就難以投入;進程無法使用標準化工具測量;過程中可能觸及到個體潛在情感困擾或創傷;使用戲劇媒介的能力;空間、設備資源不足等等。也因此,我現在做介入時,總會在口語會談與使用戲劇元素之間作擺盪,找到一個平衡,也為智能障礙者尋求最佳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