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我好像真的很喜歡用角色獲得參考架構,雖然這個參考架構的基底其實是各種學習理論、行為理論,但我很喜歡這個參考架構的原因好像是因為,要獲得角色之前,得要先有「動機」,而我最喜歡的就是維持當事人的動機,不管要幹嘛,動機都很重要。
又來到一年一度到中山醫講課的日子,有一種玩到沒梗的感覺,再加上今年沒有助教可以找,於是乾脆商請紐約大學戲劇治療研究所高材生Monique來跟我一起講課,既然找了Robert Landy弟子,那勢必是要講一下角色庫的,既然要講角色庫了,那最好對應的就是職能角色啦,於是今年的課程名稱就出來了,接下來就是骨肉了。
角色庫
本來講義的設計脈絡是,先講同學們可能比較熟悉的職能角色,體驗一下職能角色養成,再接著講角色庫,做一些角色庫的探索,然後講一點點戲劇治療的東西,再繞回來講我自己在實務中如何運作這兩個截然不同,但又有些相同的理論架構,但反正理想永遠比現實豐滿XDD
當天在現場我做完最簡單的社會計量以後就把時間給Monique了,後來覺得還好我做了這個決定。與其讓大家先複習職能治療脈絡的角色分析,再開始角色庫的角色探索,還不如直接讓大家一開始就做好探索的準備。Monique這次花了滿多時間暖身的,從認真的身體暖身開始,進入一點點想像的玩耍,給一點點很簡單的身體動作指令,接著進入角色庫的探索。
依序先從社會角色開始發想,接著是生理角色、情緒角色、創造性角色,從團體既有的經驗中先撈出一些大家有共鳴的,再回到個人去反思「我」、「我想成為的」、「阻擋我的」、「幫助我的」。將角色分類完,接下來就是挑選自己想要進一步探索的角色,與夥伴一起工作、創造對角,一個雕像,結束這一回合。
總結來說,不管什麼樣的戲劇治療其目的都是為了要反映並轉化生命經驗,在戲劇治療裡重視的是個人觀點的彈性與轉化,因此在過程中會需要不停地進行覺察、反思。也需要意識到角色庫的多樣性,以及單一角色的不同面向,角色理論認為,角色間應該是互相平衡的,因此每個角色都有權力發聲。(此處的角色除了是他人以外,也可能是自己的內在角色。)
其實還是覺得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讓學生們做到可以創造對角真的很硬,也會覺得時間如果可以再多一點,好像就可以再多往下體驗一些,做為個案的體驗、做為治療師的體驗,學習適當的同理、練習給予剛剛好的支持。
職能角色
但畢竟這堂課是要講DT與OT的協作,因此我們還是得要來到一個討論兩者差異的環節,為了要討論兩者差異,我們還是得要稍微確認一下職能角色的重點,及職能治療與戲劇治療達成目標的差異。
職能治療所謂的職能角色有以下幾個特點:透過角色特性支配自己的空間與時間、根據角色需求組織職能行為、有角色認同才能維持功能表現、透過職能角色的扮演,進行自我覺察、了解個人的優勢與限制、為了獲得角色,需提升活動的參與動機、職能角色反映一個人的價值觀、習慣、表現技巧、在不同情境中,角色需要的表現、技巧也會有差異。
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更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我也提了幾個例子,例如:當一個人跛著腳步入治療室時,職能治療師與戲劇治療師分別閃過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會是什麼?職能治療師可能會先想到個案需要哪些復健,而戲劇治療師則會先思考這個身體樣態會如何影響他與他人互動,以及這個人的自我認知。
創造性藝術治療與職能治療的協作
因此,當我同時學習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介入手法時,我可以怎麼運用呢?我重新回到職能表現的範疇來看,我發現當我在以職能表現為目標的工作中時,戲劇治療理論可以協助我更快地了解個案的情境及表現模式,而在以探索生命及角色經驗、增加個人思考的彈性為目標的工作中,或者DvT玩耍時,職能治療理論可以讓我增加表現技巧、個人因子的眼光,對我來說「生活」不只是每一個實際執行的行動,也包含了個體如何在現實與想像之間穿梭。
課後反思
在離開學校的路上,Monique問了我,是不是每一個戲劇治療手法都有可以對應的職能治療理論?我覺得答案是也不是,畢竟以前也沒有人這樣幹過,但確實我自己在學習各種戲劇治療手法的時候,都會借用某一些職能治療手法來更快速地理解。又或者是在運用的過程當中,忽然發現某些戲劇治療的概念,其實也可以用職能治療的理論說明。但這兩者之間思考的邏輯還是有天壤之別,這部分真的就是需要一個活生生的戲劇治療師,跟我一起出現,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差異。還是下次如果我又要自己去講,我就帶著道具去變身好了(到底是為了什麼XDDDDDD
這週陸續收到學生們繳交的心得,看到學生們可以簡單地描述自己在課程中的反思,也有人很明確地點出兩者之間的差異,還是覺得滿開心的。雖然所有人的開頭幾乎都是「以前沒有接觸過戲劇治療,一開始有點擔心......」但幸好,大家(至少有交心得的人?)好像都有感覺到戲劇治療有趣的地方,真是太好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