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DIR

 

DIRDevelopment, individual-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based (DIR) model ,又稱為Floor time。是Stanley I. Greenspan發展出來的運用於自閉症、發展遲緩及學習障礙孩童身上的策略。

彼時的自閉症實務雖然強調要建立孩子的生活規律性及社交技巧,但並未強調關係的重要性,而Stanley I. Greenspan提出了DIR,在這個理論中強調了發展、個體差異與關係,因此除了治療師介入以外,家長如何一起參與在這個過程中,更為重要。

Greenspan是一位兒童精神醫師,擅長的領域包含精神醫學、行為科學及小兒科學。從實務上,他發現很多自閉症兒童都會伴隨動作計畫與排序的困難。比如:以雙手交替運球為例,一般人在經過幾次練習以後,大概就能以一個比較協調的方式,讓左右手能交替地拍打籃球,但自閉症兒童卻無法做到,這不只是因為他們可能對於運動沒有興趣,也來自於他們的動作計畫困難。而自閉症對因果關係、潛規則的難以理解,往往也造成他們在人際上的困難,而DIR便是基於要解決這兩個問題而開始發展。

 

DIR的三本柱

DIR由三個面向組成:1)功能性的情緒發展程度,2)感覺、調節、處理和動作計畫的個體差異,3)關係和互動。

 

1)功能性的情緒發展程度

我的理解是前額葉與杏仁核的合作歷程的發展狀況,就像我們常聽到的「七坐八爬九發牙」,講的是孩子在動作及口腔的發展,人的情緒也有其發展歷程,例如:剛出生的小孩只能用哭來表達所有不舒服,四個月開始出現生氣的情緒,六個月會害怕等等。DIR用功能性的情緒發展程度來解釋兒童如何整合其所有能力(運動,認知,語言,空間,感覺)以實現有意義的情感目標。

根據發展的程度不同,孩童從最簡單可以注意到、聽到、跟隨照顧者的動作,其次能夠與照顧者分享愉悅情緒,接著利用身體動作進行回應。在回應過後,孩童要能開始以身體語言主動發出意圖,例如:拉著大人去看自己喜歡的玩具。在口語發展出來以後,孩童開始可以使用語言表達需求,也開始嘗試做假裝的遊戲。最後則是能夠有邏輯地思考、表達、評斷事件。

 

2)感覺、調節、處理和動作計畫的個體差異

個體的感覺功能、調節功能、處理功能及動作計畫功能與大腦的整體發展有關,大腦的整體發展與遺傳有關,也和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成熟過程中遭遇到的環境因素有關。在DIR中,如此描述這些功能:

感覺調節分為過度活躍與反應不足,包含:觸碰、聲音、氣味、視覺與動作。例如:有些孩子挑食是因為食材咬起來不舒服,這就算是反應調節過度活躍。做為OT,我們很常在評估孩童感覺統合時,詢問家長以下幾個問題,會不會挑衣服的材質穿、聽到打雷會不會情緒失控、看到快速移動的物品時會不會過度興奮,來判斷孩子的感覺調節是否過度活躍,其實是類似的概念。而反應不足則是不管外界怎麼吵、怎麼給訊息,孩子都還是慢吞吞或者沒有玩耍的動力。

 

3)關係和互動

這邊主要想要強調的是家庭照顧者與孩子的關係及互動方式,在Bowlby的依附關係中以焦慮程度及逃避程度分出了幾種依附類型,DIR的價值便在此,它基於對孩童的生理及心理發展,訓練家長成為孩子的足夠好的玩伴,例如:對於反應總是容易過度活躍的孩子,我們應該以比較平穩的語句、穩定速度的動作與之互動,避免讓孩子的情緒過度激動。而如果孩子總是反應不足時,父母就需要給予較多的刺激。

 

DIR的介入策略

DIR的介入有幾個基本概念:

 

1)在家執行:

孩子的發展不會因為離開了治療室或學校而停止,因此DIR的介入也需要家長付出很多時間,專心地與孩子一同玩耍,所謂的「地板時間(floor time)」就是指家長和孩子的玩耍時間。

 

2)跟隨孩子的帶領:

在地板時間裡,孩子才是玩耍的帶領者,應該由孩子決定如何開始,選擇什麼樣的玩具,用什麼樣的方式玩耍,而家長除了維護其安全以外,就是設想觀察孩子,回應孩子,而不是要孩子配合成人。

 

3)以玩耍包裹問題解決的練習

在跟隨孩子的同時,除了發現孩子的強項以外,也要適時在玩耍中加入一些問題解決情境,例如:小松鼠家的家失火了,該怎麼辦?或者「我跌倒了,可以幫幫我嗎?」之類的。家長在加入扮演的同時,也對孩子提出一些適當的挑戰,接著觀察孩子的反應,再繼續給予回應。

 

4)玩耍中應包含空間、動作與感覺的應用

除了扮演玩耍以外,也可以加入有跑、跳、扭、搖擺、深壓等動作的活動,例如:鬼抓人、躲貓貓。此外,探險類的遊戲也很適合,像是尋寶遊戲。

 

5)與其他人的合作

除了家長以外,還使可以尋求外部資源的合作,包含專業人員(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家庭諮商師等等),除了與家長玩耍外,孩子也應該要有機會與同儕玩耍,在同儕玩耍中加入音樂、藝術、戲劇、運動器材等也是不錯的選擇。在教育場所與老師配合,如果仍然有就醫需求,也不要忽略。

 

我的觀點

 

這篇文章只是把我有興趣的部分做個整理,我想對於如何與家長工作,DIR提供了一個方向,像這樣有具體的策略、明確的目標的介入方法,很適合在調整以後拿來跟家長做衛教。不管在哪個實務現場,總是會聽到個案在家裡與在治療師面前兩個樣的抱怨,但DIR強調,家長也是需要付出的,甚至還提供了策略給家長參考,也在整個計畫中將家長納入,因此治療師也不只是要針對孩子,還要去觀察家長如何與孩子互動。

 

但說實話,做為DvT的實踐者,我還是覺得DIR好受限,實在不知道我到底是需要多自由奔放。家長在玩耍的過程中要一直講話、提問題吸引孩子注意、回應,一個不小心真的只是會讓小孩更遠離自己啊~而且這樣受挫感不會很重嗎?畢竟自閉症的孩子就是出了名的不愛與人互動啊,不能像DvT一樣抱抱就好嗎?

 

本來只是因為執登需要學分,剛好去年唸兒發有唸到DIR,就想說不然來聽聽看DIR概論,實際聽了又覺得自己現在理解知識的架構好像已經不一樣了,在整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有更明顯的感受,一直很好奇Stanley I. Greenspan是何許人也,生活在什麼樣的年代,彼時的自閉症在社會上的位置、在醫學中的位置,為何會發展出這套方式,我想認真串應該還是串得出來,但又覺得有點懶,而且發現醫學類的理論真的不太重視發展脈絡,跟唸社會學好不一樣XDDDDD

 

參考資料

Greenspan, S., & Wieder, S. (2008). DIR®/Floortime™ Model.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Developmental and Learning Disorders.

Greenspan, S. I., & Wieder, S. (2007). The developmental individual-difference, relationship-based (DIR/Floortime) model approach to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Jean 的頭像
    DaJean

    故事的樹洞_君邑工作室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