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腦袋瓜裡面有好幾個想法在打轉,很想分享一下最近的個案,還有活動分級,但又很想講一下戲劇,尤其是星期天晚上看完紅樓夢的錄影場以後,更深深體會到角色區隔的重要性。沒想到今天早上上班的路上一句話直接跳到我腦海,於是決定今天要順著第一篇的動機來說說「角色」的概念。
既然要講「角色」那就一定要從我自己的人生角色說起,當我剛出生的時候,我是一個嬰兒,同時也是我爸媽的女兒,同時也是我爺奶的孫女,到我弟弟出生我多了姊姊這個身份,上幼稚園以後到大學畢業為止我成為學生、同學、朋友,在社團裡我可能是社員或是幹部,到出社會工作我成為OT、同事、下屬,在不同的場合我扮演不同的角色,人們會看到我不同的面貌,他們會給我一個稱呼,或者我會給我自己一個稱呼,那就是我在那個當下的角色。
而演員呢?演員似乎是放大或是濃縮這些角色優缺點的人,比如:現實生活中一定有壞心的同學,那麼在戲劇為了凸顯出主角的善良,壞心同學的惡行可能就會被放大。因此當演員演壞人演到讓人氣得牙癢癢,那就表示這個演員把「演員」這個角色扮演得很好,沒錯!演員也是一個人生角色,就像OT也是我的人生中的其中一個角色,而今天忽然蹦到我腦裡的那句話就是:【我是在當了OT以後,才學會當一個OT】。
很幸運的是,近幾年我身邊一直有一些很厲害的人在當我的Role Model(角色模範),看著這些人我可以,看著這些人我可以學到很多扮演OT的方式,並且從中挑選適合我的。當然這時候不免又會想到我的個案們,最近碰到幾個從小缺少好的Role Model,導致長大以後整個歪掉的個案,看著看著總不免會有一種想要去當國小老師之類的衝動XD
而演員的role model除了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外,另外就是觀察、同理,因為唯有真的了解角色,才有可能扮演好角色。
但在各個角色扮演之間,勢必就會面臨角色衝突,而各個角色之間也應該要有角色區隔。(耶~硬扯上紅樓夢了XD)
在我的生命中確實有幾個角色衝突的例子,我最喜歡講的就是最後決定念OT的我。
故事是這樣的,想當初本來我想要填的是戲劇系(無怪乎現在要把OT跟戲劇硬扯在一起),但家人不同意,這時候我面臨了一個抉擇:我要當聽話的女兒,還是勇於實踐的夢想家?
這其實有點難選,畢竟我很少當聽話的女兒,但我雖然“想填”戲劇系,但考量到現實的因素(聽說念戲劇都有一餐沒一頓),我最後還是選了同樣也很想唸的OT(自從知道心理要唸到碩士畢業才能考照,它就不在我的選項裡了),但心裡想等我有經濟能力了,我還是可以自己再去進修戲劇,於是我的角色衝突得到緩解,也就是角色平衡。
當然,不是每一次的角色衝突都可以得到緩解,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緩解自己各個角色之間的衝突,當衝突過大,導致自我的想法都無法整合成一個較有系統的角色資料庫時,就產生了角色混亂,然後就變成紅樓夢的悲劇了XD
我想我要簡單的講一下這齣戲,在這齣戲裡演員時常得同時扮演兩個角色,比如:賈寶玉與林黛玉,那麼,賈寶玉應該是怎樣的動作,怎樣的說話,怎樣的表情,而林黛玉又是怎樣的動作,怎樣的說話,怎樣的表情,演員就必須要做出區隔,否則角色便會產生混亂,令觀眾無所適從,所以編劇寫出了一個很大的劇本,卻派了一些沒有辦法做出角色區隔的演員,實在是有點可惜,但同時也可以看出老妖精們的強大。
根據艾瑞克森的發展理論,人會在青少年時期(13~22歲)產生自我認同,或者當意識思考、懷疑、提問、矛盾以及責任等等因素無法好好整合時便會造成角色的混亂。我想把它解釋成,在這個階段,我會學習到一些各種不同人生角色應該出現的模樣,從這些模樣裡面我可以去挑選我喜歡的,或是有些時候我讓外在決定我的模樣。但太固執於自己喜歡的而忽略外在因素就可能會給人自我中心,而太在意外在忽略自己喜好的可能會變得怯懦。但當外在刺激混亂時,自己也會變得混亂,這就像一個導演自己都看不懂劇本的時候,就很難好好的演員講戲一樣。
不過,最近碰到的除了外在刺激混亂導致個案無法篩選以致造成角色的混亂以外,還有一種是外在選擇或刺激太少,造成個案的角色呆板,不管是什麼人生角色,就只有一種應對模式,這其實也有點可怕呀!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也還在我的各個角色之間尋求平衡點,尤其近來發現自己的人生角色之間區隔有點誇張,根本已經快變成一條溝了,自己這樣跳來跳去其實也有點累,是該想辦法整合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