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分享的是自己對同理心的想法。

在開始之前,先來看個影片吧! 這是Brené Brown女士對於同情心與同理心的不同所做的簡短說明。她同理心講的是連結,同情心則會破壞這種連結。

同理心講的是與之同在,不強迫對方改變狀態,就只是陪伴,聆聽但不批判。而同情心則是試圖用一些看似友善的話語企圖改變對方。

在短片裡舉了幾個例子:

當狐狸跌到深淵的時候,大熊選擇走到深淵告訴他,他不是一個人;而鹿則是在動口看著他們說:這有點糟,是吧!

當狐狸的頭頂在下雨的時候,大熊選擇陪他一起下雨,但鹿卻選擇試圖用表面的晴天掩蓋烏雲。

當大熊默默聆聽狐狸訴說著他對婚姻感到不愉快時,鹿卻說:至少你還有婚姻。

這是對同理心很簡單很簡單的解釋,但卻很難很難做到。

身為一個助人工作者,每天都需要運用很多很多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事情,瞭解對方的生命脈絡,才能知道為什麼最後會產生這樣的果,也才知道怎麼去解決前面的因,而不是站在外面指著對方的鼻子,告訴他你覺得應該要怎麼做。

身為一個演員,每天也都需要運用很多很多同理心,站在角色的立場思考事情,只有當自己理解角色行為個性的時候,才有辦法將角色呈現在觀眾面前,並讓觀眾相信這個角色遇到這件事情的時後,就是會選擇這種處理方式。

但,同理心到底要怎麼培養?既然每個人都只有自己的人生可以過,那麼~首先,必須承認的是,我們不是全知的,甚至對於別人的人生,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雖然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由此可知,孔子的同理心應該是從許多不同的人生經歷中培養出來的,但如果我就只能過一次我的人生,那麼除了親身體驗以外,還能怎麼培養同理心呢?就這點而言,戲劇給我非常大的幫助。

我第一個對戲劇有的印象,扣掉天天開心的歡樂短劇,就是小時候跟奶奶一起看驚世媳婦,那時候每天都覺得王中皇好壞,為什麼要這樣欺負張玉嬿,而且還會指著電視跟奶奶一起罵王中皇是大壞蛋。

但我第一次體會到同理心,是老北開刀住院的時候,那時候老北隔壁床住了一個喜歡歷史的阿伯,我記得某天我去看老北,跟老北報告今天在學校學的歷史課內容,說我覺得秦始皇很壞時,阿伯跟我說雖然秦始皇焚書坑儒很過分,但他同時也完成了書同文、車同軌,所以事情不能只是單一面向的思考,試著想想秦始皇所處的年代,戰亂頻傳,在那樣的時代要治理一個國家,尤其是這麼龐大幅地的國家是困難的,因此雖然焚書坑儒不對,但不能因為這樣就說秦始皇是壞人。從那次以後,人不是只有好的跟壞的這件事就悄悄地在我心中埋下種子。在這之後,跟老北一起看歷史劇,就不再會覺得哪個皇帝好壞好壞,或是哪個歷史人物好奸詐好奸詐,因為這樣的面向太單一了。

而真正開始不把戲劇裡面的人用好人、壞人這樣的二分法,應該是2008年看完光陰的故事以後,那時候每天都會上PTT看大家分享心得、看大家剖析每個角色的個性和特色,順著每個角色的生命脈絡,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每個角色都有他們自己的瓶頸和順遂,至那以後,就不太再看戲的時候對壞人氣得牙癢癢的了(當然編劇把角色寫爛掉的不算)。而近來馬欣寫了一本反派的力量,書中大量地分析電影中所謂“反派”的角色個性,更讓人了解“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

因此,要說我的同理心是從許多戲劇之中累積的,其實真的不為過。

而居家評估就是大量從生活經驗獲取同理心的好工作,還記得那將近兩年的時間,每天平均都要訪視五個案家,有些人窮到只剩一件褲子,有些人的家卻富麗堂皇;有些人知足常樂,有些人怨天尤人;很多我以為我這輩子都不會看到聽到接觸到的,都發生在那段時間,於是我的同理心資料庫瞬間又更強大了起來,而現在工作的精神科也是搜集同理心的好地方。只要記住「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試著聆聽。」每天就可以得到很多與眾不同的故事。

我想,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對於社會運動才會有更多的關注,因為總是相信沒看見的不代表不存在,因為知道只有當自己的人生已經跌到谷底走投無路了,才能谷底反彈群起抗爭,因此更願意與這些為了自己的理想站出來的人們為伍。

因此,打開心,讓故事進來,去體會不同的人生,並感激自己所擁有的。

正是我現階段的功課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