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林口評了一個緬甸來的自閉症小朋友,回程的路上還淋了一場大雨。

小朋友的爸爸國中的時候就到臺灣受教育了,所以有臺灣的身分證,後來回國之後認識小朋友的媽媽兩個人結婚先後生下了個案哥哥和個案,原本看似幸福美滿,直到爸爸媽媽發現個案不太對勁。

個案完全不會說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與人眼神接觸,極度怕生,適應能力不好,有自傷傷人的行為,但是因為緬甸的醫療品質落後,小朋友一直到接近要上小學的年紀才終於確診為自閉症,其後三年其間,因為個案爸爸曾經來過臺灣就學,所以案父母一直在想辦法要將個案送到臺灣來,一方面可以接受比較好的教育,一方面可以接觸比較好的醫療環境。

然後,時間來到100年冬天,個案一家人終於來到臺灣,個案爸爸一路幫一家人辦身分證,申請補助,找住的地方,然後帶小朋友看醫生,最後連個案爸爸自己都需要看醫生,而且證實是口腔癌並且進行手術治療,然後個案爸爸繼續回緬甸做生意賺錢,留下個案媽媽和兩個小朋友,其間個案舅舅也在臺灣待了半年,協助照顧個案。

最後,因為舅舅的半年期限到了,所以必須回緬甸,留下個案媽媽和兩個小朋友。個案哥哥當然開始念國中、補習,到底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不得而知,因為媽媽完全搞不定個案。

個案因為適應環境的能力極差,只要需要出門便大哭大鬧,連哥哥要出門補習都不行,硬拉著哥哥不讓他走,個案對環境的不安全感拉到最高,去到學校的學習狀態非常糟,每天都在跟老師角力,據個案媽媽表示老師還曾經被個案打傷,到醫院的狀況也大同小異,所以到現在醫師都還沒有辦法幫個案安排復健,雖然寫了診斷證明希望學校方面能配合針對個案進行環境較為單純的一對一教學,但因為人力的不足,因此也沒有辦法進行。

媽媽對這樣的問題感到非常的焦慮,所以在其他人的幫助及介紹下申請了居家服務。

那天從案家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居家服務是不是真的能幫助到案家,假如服務員跟個案的緣份不夠,那是不是反而適得其反,也幫個案申請了居家復健,只是一個月一次的復健療程,是不是真的能幫助到個案,還是我們真的就只能給個案多於一般人的時間去適應環境,然後再繼續下一步?

然後,我想到了海外志工這件事,忽然覺得這件事對當地小朋友來說看似溫馨實則殘忍,志工們去到當地的時間有限,所以當地居民在那個短短的時間內享受到了不同於以往的醫療品質或者生活品質,但是等到海外志工撤離後,他們又開始了一如往常的生活,教育品質落後,生活品質不佳,醫療資源有限。

幸運的像個案一家人,爸爸終於把他們送到臺灣,但真的是幸運嗎?在不同的國家生活在怎麼樣都不比在自己國家,生活習慣的不同,文化的差異,語言的隔閡,連個案媽媽自己都覺得自己中文不好比較難跟其他人溝通了,更何況是個案哥哥或者是個案。

所以,我也只能祈禱,祈禱半年後再到案家評估時,個案已經適應了這個環境,而且開始願意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