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因為之前為了要找老人的生活品質與自我效能的文獻,偶然看到一篇標題有「兒童」、「玩性」、「父母自我效能」開始的。本來以為只是下載下來放著不會去讀的文獻,因為防疫期間實在太無聊,又不可能一整天都在整理論文,於是就從生活出發做各種文獻整理。這一個系列,不是很正式的文獻回顧,也不是什麼登得上檯面的文章,就當作是我自己的文獻閱讀心得,但還是很歡迎大家批評指教。
這篇文章想要整理的是「父母玩性與孩童發展之間的關係」。
過往我們在討論玩性時,通常只會針對孩子,畢竟玩耍是孩子的天職,早在1970年代就有關於玩性的討論,許多學者也都強調玩耍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近來,隨著心理健康預防概念的發展,我們開始關注成人的玩性,試圖找到成人面對憂鬱、焦慮、憤怒等情緒的解方,但我們卻很少討論父母的玩性,以及父母的玩性如何影響孩童的發展。但在討論彼此之間的影響之前,我們需要先釐清何謂玩性、何謂父母的玩性,以及玩性為何重要。
Freud: ”love and work.Work and love.That's all there is.”
佛洛依德認為愛和工作就是心理健康的全部。兒童發展學家艾瑞克森引述了這句話,但在他的理論中提出,玩耍(Play)是發揮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先驅。一個具玩性的玩耍,是由思考具有彈性、願意冒險,並且允許創造性的思考浮現的個人組成(Atzaba-Poria, 2015)。Lieberman (1977) 描述玩性包含了身體、認知和社交三個層面,具有喜悅和幽默的自發性。小孩的玩性與自信、獨立感、好奇心、想像力等有關,而這些能力是情緒調節的關鍵(Barnett, 1991)。父母的玩性則是指在與孩子玩耍互動時,具備創造性、想像力、幽默感和好奇心(Menashe‐Grinberg, A., & Atzaba‐Poria, N., 2017)。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精神分析學家Harry Stack Sullivan的理論就強調主要照顧者特質如何影響孩童人格發展,尤其四歲之前孩童的世界只有照顧者,因此孩童的情緒反應與應對進退只能從照顧者身上習得。根據研究顯示,父母的玩性會在孩童進幼稚園之前影響小孩的口語發展、情緒控制,也會影響孩子產生負向行為。而負向行為有可能在成年以後導致暴力、犯罪、藥物濫用、伴侶關係不良等狀況。研究也顯示父母的玩性對孩童而言是一樣重要的,即使多數父親與孩子玩耍時使用較粗魯、無結構的方式,而母親的玩耍則多具約束力或說教性質(Menashe‐Grinberg, A., & Atzaba‐Poria, N., 2017)。也許表示孩子需要各種不一樣的輸入,才能練習在不同情境中的情緒調節。
Youell (2008) 就認為小孩的玩性是經由與主要照顧者具玩性的經驗而塑造的。也有研究提到孩子會以父母為模範,觀察父母的情緒表達及他們的情緒調節策略,來學習情緒(Eisenberg, Cumberland, & Spinrad, 1998)。此外,主要照顧者的玩性也成為幫助減輕嬰兒的情緒困擾,並使他們順利過渡到新的體驗的重要因素(Jung, 2011)。這些研究也符合Harry Stack Sullivan的同理聯結概念,即越焦慮的照顧者,會使嬰兒越焦慮,接著可能就會陷入一種「你的焦慮也是我的焦慮,我們就一起越來越焦慮」的惡性循環。
有學者就提出成功的玩耍應該是父親可以維持持續給孩子挑戰,同時又讓孩子勝利的平衡(Fletcher, StGeorge, and Freeman, 2013),但我認為所有成人或者主要照顧者,在與孩子玩耍時都應該注意到這點。Shorer, M.等人的文章就提出有玩性的父母不僅充當“一勺糖幫助吞嚥藥物”(如Mary Poppins的歌詞),而且還充當社交角色,為孩子建立情緒調節策略。
因此,在與孩子玩耍或者互動時,試著找回自己的創造性、想像力、幽默感和好奇心,底下有些事是你可以做的。
1.放下你的手機,專心地回應孩子。
2.先別急著說「不」,試著對孩子問「為什麼」。
3.嘗試接受孩子的想像,比如:長板凳其實是底下有鱷魚的獨木橋。
4.試著接受孩子把周遭環境弄得亂七八糟,接著一起收拾或者創造。(當然大部分時間可能還是你在出力)
5.保持一顆有幽默感,以及不厭其煩的心。比如:無止盡地跳、無止盡地死掉。
沒有人一出生就會當孩子,也沒有人一出生就會當父母,孩子的發展除了天生氣質以外,現在也有很多理論與研究證明了周遭環境的重要,唐鳳不是生來就是唐鳳,而是環境讓他可以成為我們認識的唐鳳,而當父母擁有人生的玩性時,孩子是不是唐鳳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參考文獻:
Menashe‐Grinberg, A., & Atzaba‐Poria, N. (2017). Mother–child and father–child play interaction: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playfulness as a moderator of the links between parental behavior and child negativity.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38(6), 772-784.
Youell, B. (2008). The importance of play and playfulnes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ling, 10(2), 121-129.
Shorer, M., Swissa, O., Levavi, P., & Swissa, A. (2019). Parental playfulness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regula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s’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11.
Román-Oyola, R., Reynolds, S., Soto-Feliciano, I., Cabrera-Mercader, L., & Vega-Santana, J. (2017). Child’s sensory profile and adult playfulness as predictors of parental self-efficacy.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71(2), p1-p8.
Barnett, L. A., & Kleiber, D. A. (1984). Playfulness and the early play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44(2), 153-16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