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不免俗地總是要問這個問題。

考研究所的時候,通常會有一題「你為什麼想考這個所?」

上研究所以後,第一堂上課教授總是會問,「你為什麼要選這堂課?」

然後會聽到各式各樣的回答,最終大部分都是以「想為OO盡一份心力」、「想藉由這學期的學習更了解OO」、「久聞老師盛名,想來躬逢其盛」等等等等。

要報名比較熱門的工作坊,通常也會有一題「你為什麼想來上這個課?」工作坊第一天也一樣會被問,「對於工作坊有什麼期待?」

「因為對這個主題感到好奇」、「是工作坊帶領者的粉絲」、「朋友介紹來的」、「想學習新知」參與者們如是說。

 

所以~為什麼是DvT?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那個早上或午後或夜晚?

從開始實習DvT到現在大概一年,接觸了許多陌生人,是那種帶完團體以後就沒有再聯絡的人,每個人帶著不一樣的心情、期待、好奇、懷疑來到Playspace,然後我們一起佈置這個Playspace,有時候也一起毀壞這個Playspace,然後我們留下了一些什麼在這裡,也從這裡帶走一些什麼,然後信念有了更多養份長大,而恐懼也獲得更多涵養轉化成愛。總覺得這樣藉由不斷地述說、實踐,好像就可以相信一些什麼了。

 

感謝這一年來,自己報名來參加我的DvT體驗的人們,大學生、研究生、社會人士,助人者相關領域、非助人者相關領域,朋友介紹、看部落格來的、本來就對戲劇治療有興趣的,覺得很好玩的、覺得很奇怪的、覺得不知道在幹嘛的,帶這樣的參與體驗者,對我而言有更大的壓力但也更輕鬆,因為我們也許不那麼像在治療,但也確實有些什麼在這之中發酵,另一方面我也得承擔著把DvT商品化的風險,這意味著還得計算背後的盈虧與效益,應該很少有治療師會這麼坦然地把這件事點出來吧(笑)

 

「坦然」也許也是我自己從學習、體驗DvT裡面得來的很大的收穫之一,面對自己的能與不能,面對自己的想與不想,面對自己的喜歡與討厭,面對自己的正面同時也面對自己的背面,很多人在一開始接觸DvT的時候都會問,要怎麼把Playspace帶到生活中,我要老實說,這其中的機制我還不是那麼清楚,希望可以在Level 2的時候窺探一二,但人心與人的行為就是這麼神奇,有個成語「潛移默化」可能可以部分解釋這件事,很多改變在我自己還沒意識到的時候就發生了,然後等我意識到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好像又往前(有時候是往旁邊)走了一大步。

 

於是,在我帶領的團體或個人體驗中,也自然而然地會有一些轉變。剛開始技巧生澀的我,雖然有感受團體流動的敏銳,卻沒有可以應對這樣敏銳的表達;過了一陣子之後,開始有一些技巧了,也感受團體流動了,卻卡在制式的迴圈中,總是苦惱著怎樣是DvT,又怎樣不是DvT;又過了一陣子,經驗繼續累積,開始敢嘗試一些甚麼,也開始學著不那麼在意到底是不是DvT;對於下一步,我很期待。

 

可是,到底為什麼是DvT?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那個早上、下午或夜晚?

一代宗師裡有句台詞這麼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我在期待未來的那些相遇,我在期待未來的那些重逢,我在期待藉著DvT認識更多的自己,也認識更多的你,忘記是誰跟我說過萬花筒和望遠鏡的類比,此時想起來忽然覺得有時候DvT像萬花筒讓人眼花撩亂,有時候DvT又像望遠鏡帶人望向遠方。

 

藉此感謝所有因為我的部落格、因為聊聊戲劇治療、因為朋友介紹而願意給我一個機會的朋友們,讓我用這尚不入流的技巧,帶大家初探DvT的奧妙。

如果過程中讓你感到不適那一定是我的問題,如果過程中你覺得獲得了什麼又或者好像好了一點,那歡迎你再次進入Playspac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