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說這是政治創傷。

最近因為一個翻譯的案子讓我有點焦慮,因為美國那方希望能夠創造溝通,因此會希望能夠有除了標準漢語和臺灣使用的國語以外的呈現,其中特別提到了台語,但似乎是誤會了什麼,以為那是南臺灣使用的語言。後續一樣要參與這個案子的朋友,並沒有針對這點特別解釋,而是回信告知對方自己在大學的時候有學到這三種語言的不同以及定義,電子郵件的討論就暫時到這邊。

剛剛朋友說他們想用圖解向對方說明三種語言的不同,但畫出來的圖著實讓我覺得不舒服,我必須承認因為政治的因素,臺灣目前使用國語的人口確實是最多的,但那個圖的表現方式,讓我覺得其他語言都只是用來輔助國語,而且是在比較外圍的,彷彿是第二或第三世界,不得不說,我真的很在意這件事。

現在的臺灣會這樣大量使用國語,其實是因為當初國民黨政府逃亡到臺灣以後所做的語言政策導致的,不管是禁止台語片、在學校講台語要罰錢還是大部分老師都是跟著國民黨政府一起來臺灣的移民,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政府要迅速地建立威權形象,不允許人民有其他表達的方式,因此造成近幾十年來,大家認為在正式場合就應該說國語的奇怪印象,甚至有滿口台語很低俗的刻板印象,即使近幾年開始倡議母語,就算我們這一輩與我們的上一輩可以用台語溝通,我們還是會很習慣跟小孩子說國語,就像很多知識份子贊成台語也很重要,但在一片英文、法語、日語、韓語的學習浪潮中,很少會看到有人特地去學台語,我自己最近在帶老人團體的時候也發現,明明跟母語是台語的老人家講台語的時候他們比較輕鬆自在,但社會性規範還是會讓他們覺得應該要講國語才是有禮貌,這些的結果絕大部分的原因都是政治因素。

與我自身連結,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話語權的焦慮我其實不很清楚,可能還需要整理一下自己過往的經驗。但這兩年因為DvT的因素大量接觸英文,也會涉及到翻譯以及上課的老師怎麼看待語言這件事,我發現我對於這樣的狀況是焦慮的,當雙方可以使用相同的語言時,被看見的機會就會變大,就比較容易能拿到話語權,這不是因為發言的人比較強勢而只是因為相對於與其他語言溝通,相同語言的使用者本身就是會比較迅速建立連結。

而我焦慮的是有些想法的不被看到,有些故事無法被述說,當這些想法與故事長時間無法被重視或者等待,聽者很快就只剩下單一選擇,甚至產生不那麼中立的認知或刻板印象。我現在在研究所裡面,有時候好像也碰到了這樣的狀況,做政策好像真的很容易有這樣的盲點,尤其政策常常喜歡用大數據做考量,因此就很容易忽略掉所謂的“非我族類”。就像當初的國語政策,為了便於管理也避免政府不想要的知識傳播,於是要求所有臺灣人要說國語。

嗯~其實好像也不是什麼很大的事,但好像創傷有時候就是這樣小小的事一點一點累積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