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與戲劇治療的相遇,擦出了美妙新滋味。

 

從換幕到真實的作者蕾妮·伊姆娜(Ren'ee Emunah)曾說過:「戲劇模仿生活,卻很少人意識到生活亦在模仿戲劇。」而職能治療師則常常說自己是生活的專家,這麼說起來,職能治療與戲劇治療似乎也沒有那麼遠。

 

而實際上,相較於職能治療師分為生理、心理、小兒三個領域,戲劇治療指的是有意地、系統化地利用演戲的歷程,促進心理成長及改變,又比較偏向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

 

就像職能治療有各式各樣的參考架構,戲劇治療也有很多不一樣的流派與手法。像我現在在學的發展性轉化戲劇治療就是其中一種。而從七月開始有幸可以跟著從英國的芝麻學院學成歸國的戲劇治療師,一起進行了十次的失智老人戲劇治療團體,總算是窺見了戲劇治療團體的樣貌。

 

與職能治療團體類似的是,在戲劇治療團體裡面一樣會有聚焦、暖身、主活動、完結。在過程中,治療師透過述說、音樂、圖卡、肢體等等不同媒介,引導參與者做自我表達、情緒抒發、生命回顧,在這樣的過程中,也很重視人際互動、團體支持。

 

藉由這樣的過程,我又再次體會到涵融的力量。如同之前在社區復健中心帶領學員們一起演出一樣,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員因為被鼓勵、被看見而願意表達更多,甚至發生自發性的改變,從本來無法到教室上課,到願意一起參與團體;從總是在團體中擔任丑角,到可以有比較沈穩的自我表達或反思;從擔心自己說不好而不敢講話,到可以慢慢述說自己的故事;從團體中打瞌睡到哈哈大笑。

 

然後,我就想起了亞當當下週要去高雄講的題目:替代性復原力。即使工作始終會產生倦怠,治療師在與團體或是一對一成員互動的過程中,也會因為成員的回饋或成長得到力量,而能夠持續提供自己的專業。

 

我其實也相信這樣的過程一定也可以對成員的生活產生改變,增加其執行日常生活功能的動機,就像以前在醫院藉由各種不一樣的媒介讓大家可以做自我表達,因為團體太有趣,而捨不得躺床。因為從活動中獲得成就感,而想要持續參與。而這樣的過程,除了成員成長以外,不可諱言地,治療師也會因此更相信自己是在進行有效治療,因此而願意繼續付出心力。

 

相同地,在運用於失智或失能長者時,除了總是在想著要被動地延緩肢體、認知上的失能以外,如何讓長者可以與這些失能共處,如何讓照顧者可以接受長者的失能,如何相互去看到“好”,而不是一直在抱怨“不好”。

 

我想,說到底重點其實也不是到底要用戲劇、繪畫、音樂還是舞蹈,而是可以提供服務使用者什麼?而是考慮服務使用者的需求是什麼?而我又可以做到什麼?

 

只是,最近想想,發現我好貪心,想做職能治療也想做戲劇治療,想繼續做精神疾患、也不想放開長者,甚至還希望可以做兒童。可是每個領域都有好厲害的人,好像總是沒有我的一席之地;可是一個人一天就是只有24小時,好像時間永遠不夠用。人生好難,要負能量到底很難,要積極進取也好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