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一篇話太多,希望這一篇可以結束,話不多說直接進正題。

上篇談完了基本的理論以及連續兩天的工作坊,這篇內容則是3/25、3/26的講座及工作坊。

17499514_10208516957417625_718343044933823765_n.jpg

因為前面兩天的工作坊發生了一點翻譯上的狀況,讓我對這天的講座真的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啊!

戲劇角色與內在角色的自我辯證

這是3/25的講座,這場主辦單位邀請了導演鄭有傑及臨床心理學博士蘇逸人一起參與討論。Phil先進行了大約45分鐘的短講,簡略地介紹了戲劇治療、藝術治療戲劇治療、藝術治療及戲劇之間的異同,同時Phil也提到“關係”、“影像”、“角色”、“故事”、“療癒”等都是很古老的概念與形式,但戲劇治療、電影、心理學卻又都是比較近程才發展出來的。Phil認為戲劇治療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個案運用戲劇的潛力投射,這不只可以反思人生甚至可能改變人生,使個案可以因應生命的問題、發展、維持身心健康並且可以連結個案內在世界、問題狀況或生命經驗。

在這天的講座中,Phil特地花了一點時間在討論創傷,他認為創傷不只是一個醫療的現象,而是文化的建構。因為創傷不會是在真空的環境中發生的,因此在創傷後社會、社群、身邊的人如何反應就會影響受創者,而其中又以小孩最為明顯,因為所有處置都是成人認為小孩需要什麼而建立的。假如成人都希望以口語解決問題,對表達能力比較沒有問題的小朋友來說當然可以,但相對地也會讓另一群不知道如何描述的小朋友變得緘默。

在Phil提到的例子中,因為過去的創傷經驗太過負面,導致個案無法直接描述,又因為文化建構的因素,個案媽媽也不願意跟個案談論,其他小朋友則對個案的經驗也沒興趣。但戲劇治療讓個案把自己的經驗投射到戲劇中,個案不需要直接描述,而是用戲劇演出,有了安全關係以後,孩子可以利用戲劇表達自己的經驗、創傷,並加以轉化,當故事沒有被壓抑而是被見證時,療癒性就會變高,在這個例子裡面,戲劇治療師甚至嘗試讓個案把故事帶到原本的班級演出,Phil也提到這確實是有點超出想像,因為在戲劇治療常規中,應該是要保密的,而且應該把所有東西留在治療空間。但在演出後,Phil與這個治療師討論時也發現演出是可以的,但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及心理建設,而且應該是要安全感的。這樣的演出反而可以呈現同理心、見證、身體具象化的影響力,在見證故事後,同學產生了同理心,而且也可以跟案例中的這個小朋友和平相處了。

接著是蘇逸人博士分享自己在聽完Phil的短講以後的回饋,我就簡單地說一下內容,因為心理學博士大概就是講一下心理治療與戲劇治療的異同,然後稍微提到空椅法,接著提到心理治療裡面類似戲劇治療的概念,當然就要提到亞隆大師的團體療癒因子以及見證的重要性,對心理治療師來說,坐在那邊聽個案講話就是一種見證就是了。不過因為Phil提到了一篇文獻是使用隨機控制試驗了解音樂治療應用於憂鬱症患者的效用,因此博士在這邊也回饋了隨機控制試驗的限制,個人深有所感啊,戲劇治療真的是很走質性研究路線啊!畢竟因為隨機控制試驗往往都會走向手冊化,所以就很容易影響經驗探討的研究,因為這種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的治療手法,就很難被標準化啊!

最後是鄭有傑導演分享了自己在拍攝太陽的孩子時所使用的拍攝手法、選角及導戲的方式,導演提到自己以前也是走“情緒記憶”路線,但後來發現有時候演員丟出來的情緒導演未必可以承受,所以後來改走角色同理路線,而太陽的孩子的選角一半素人一半演員的方式,其實也讓導演見證了故事對個人生命的療癒性。而Phil也針對這個部分做了一些回饋,他認為治療師和導演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因為角色及參與他人生命的原因不同。另外,宣洩的過程也不同,Phil對電影如何影響對情緒的宣洩很有興趣,宣洩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希臘劇場,亞里斯多德把表演跟觀眾的宣洩連結,在觀看的過程中,可以有一些情緒的釋放,因此西方有些人認為這是療癒的過程。但Phil認為療癒應該是更複雜的,某部分而言藝術確實是好的,但還是應該回到脈絡討論,因此藝術、治療的脈絡還是不同的。電影、影集都是在不同的時空、文化、政治氛圍中完成的,不能假設藝術一定是善意的。Phil也認為戲劇的確可以引發強大的感覺,因此一但開始引用後,就要知道該怎麼做。

我自己其實很喜歡Phil在解釋宣洩以及對藝術與治療之間分野的看法,另外也對博士在提到隨機控制試驗時心有戚戚焉。然後鄭有傑導演在說他覺得他自己拍的作品都很灰暗時,也是讓我偷笑,原來他自己知道啊。不過蘇逸人博士現在在長庚臨行所教書耶,讓我不禁開始妄想,如果陽大又考不上,是不是乾脆回長庚念碩士,拜託博士當我的指導教授,這樣不知道可不可以用DvT當作論文題目吼,顆顆顆。

如何從戲劇遊戲與創作中去協助兒童發展

在講到兒童遊戲之前,Phil都會拿兩張椅子做例子,他說想像兩張椅子中間就像是發展的各個階段,在每個階段兒童都應該要學會一定程度的遊戲方式,其實就是兒童發展理論啦!像皮亞傑就分:感覺動作期的練習遊戲(0~2)、運思前期的象徵遊戲(2~6)、具體運思期的規則遊戲(7~11);派頓就分不專注者遊戲、旁觀者遊戲、單獨遊戲(2~2.5)、平行遊戲(2.5~3.5)、聯合遊戲(3.5~4.5)、合作遊戲(4.5以上)。而治療師在治療開始就要先評估個案的狀況,找到適合的切入點開始進行戲劇治療。

因為早上睡過頭只聽到案例分享,就直接從下午活動開始講了,下午只做了一件事:築巢。

但我很喜歡下午這個很完整的歷程,Phil在一開始請我們拿一張白紙做出一個圓球,接著為它點上五官,第三步是為他找一個安全的地方製作一個家並且為他命名,然後開始想像這個東西的生活,為他編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裡雖然會遭遇困境但不致命也不會受傷,接著要跟夥伴分享並且接受提問,當然還是可以選擇要不要回答,最後為這個東西寫一封信,再讓夥伴送這個東西一個禮物。

17553730_10208516957457626_5801253086750983691_n.jpg

活動的最後一個部分,Phil提到在這個過程中他特意要求我們做的幾個特別的地方,包括交換夥伴、揉白紙等等,他說在正式的碩士班裡面,當然會有更深更深的討論及反思,但在這三個鐘頭裡面,因為時間的關係,他只能挑幾個來做,但我們還是見證了關係的建立,單單只使用一張白紙,我們就可以發展出一整套的故事,而且跟這個小東西有了感情,Phil說:在這個下午,我們跟一群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並跟另外兩個不認識的人分享了自己跟一張白紙之間的關係,真是瘋狂的有趣。

見證、同理與距離

在這幾天裡面,我一直不停的見證、被見證、同理但又隨時與角色保持距離。Phil其實有提到他覺得戲劇跟戲劇治療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見證及反思,在戲劇呈現中,我們很喜歡在作品演出後說編劇已死、導演已死等等,因為當作品呈現在大眾面前以後,所有的回饋都不再能改變什麼,而同時它是沒有辦法進行交流的。但在戲劇治療裡面不同,在戲劇治療裡面,個案見證也被見證,並且在活動結束後可以進行反思,進而改變活動或者改變自己的人生,這個部分其實讓我有很大的感觸,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或者說的話被看見好像真的很重要,難怪我一天到晚在FB更新,大概就是這個部分的需求一直沒有被滿足。

但這幾天也發現自己更能站在外面看整件事情的發生,也從一些不同的面向了解了以前我不了解的人,印象最深刻就是我遇到一個我之前一直覺得不知道怎麼相處的人,可是這次從另一個面向看,我好像更能了解這個人的生命脈絡,所以可以同理,雖然我還是不會跟這個人深交,但至少在相處時不會心生排斥。而這幾天工作坊也因為一些因素而跟幾個朋友討論這些事情的經過,發現我自己其實一直算滿冷靜地在看,總覺得再這樣下去,我可能就要遁入空門了。

結語

四天的課程下來,對比較傳統的戲劇治療形式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也順便澆熄了一些我想去英國唸書的衝動,很感謝Phil在這些實作以後,總是要大家提問在應用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確實理論基礎真的不難,難的就是實作過程中會遭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方法。而鄭有傑導演在分享自己的導戲經驗中說道:導演不應該帶演員去自己沒去過的地方。也讓我覺得很溫暖,就像DvT的訓練過程中,我們自己也要接受一對一,因為治療師也不應該帶個案去治療師自己也沒去過的地方,我想這就是督導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謂督導也不過就是在這個領域比較有經驗的人。但相對的有時候也會因為這樣的經驗造成權力的不對等,就像治療師和個案其實也會存在明顯的權力不對等一樣。

其實一開始上上Phil的課時非常不習慣,DvT很看當下的互動,要求治療師與個案的全心投入,可以不用語言、不用物件,在活動結束以後也不會去角,更不要說活動後的反思了。每次上完DvT的課都會想到永遠到不了大都的張無忌,DvT就像無招勝有招的太極,Randy就很像瘋瘋癲癲的張三丰。但在上Phil的課的時候,會覺得Phil很像郭靖,很扎實地去練習武功的每個步驟,而且廣納百家的思想及招數,最後再自己融會貫通。雖然知道DvT背後其實也得要讀發展理論、角色理論、依附理論、戲劇投射等等等等,但就上課方式而言,真的已經太習慣DvT的概念跟方式,所以上完第一天的感想就是忽然好想念老頭啊!

而這幾天一直在想戲劇治療跟OT的異同,當然因為兩者都有使用團體,在團體的部分其實大同小異,主要分成三個部分:暖身、主活動、完結。但認真想想,OT其實真的有好多表單跟量化、標準化工具,以前在學校也一直試著把人分成各種不同階段,當然戲劇治療也有他的表單,也會去注意兒童發展階段,但總覺得戲劇治療注重的更為個人,更強調以個案為中心。但同時又很感謝OT這門科學,因為自己的治療師背景,因為求學時代就已經唸過關於人類動作發展、認知發展等等不同的理論,現在雖然大部分都還給老師了,但不管在DvT或是在Phil的課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OT科學裡面各種理論框架的存在,也讓我可以更快入手戲劇治療這個有趣的治療手法。

曾經有人說過,如果把各種治療比喻成醫學科目,OT就像家醫科,它很雜、什麼都看,但在看過之後又知道該讓個案往什麼方向走。所以相較於要把所有事情攬到OT身上,其實我更喜歡的是團隊合作,甚至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有機會跟各種不同的專業一起建立一間工作室,一起為個案努力,不過要完成這麼宏遠的目標以前,好像還是應該務實地看看自己的存摺,趕快飆到案,或是想辦法讓自己開始有收入啊QQ

17553555_10208516958057641_2921376789988927599_n.jpg

最後,就用這張照片總結吧!看得到的不是因為特別大,只是因為比較近。但也不要忘了在這些的背後,還有數不盡的知識等著自己去探索與追尋。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