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寫在團體之後(0.)還是會不定期更新,但近來一直有很強烈的感受,很想要分享。
一開始會想要開“寫在團體之後”,是因為我的工作單位對活動紀錄、個案報告的要求很低,尤其是像我這樣待在慢性病房,這些東西幾乎不被要求,意思就是,我根本沒有寫的必要,但這兩年下來,我發現沒有任何記錄是一件可怕的事,沒有紀錄很多對個案的觀察都只能憑感覺,覺得個案怎樣怎樣,覺得團體怎樣怎樣,但沒有資料可以佐證,只能憑感覺認為這樣的活動對個案是有幫助的,因此才想要做一些紀錄,也希望可以藉由把這些活動流程或活動內容文字化以後,在改善活動流程、活動分級的時候,可以有一個參考的依據,但依以前在學校跟實習站學到的,既然要寫團體紀錄,那勢必就得要有一些component、area或skill的描述,為了這些描述,我就得重新回去翻書,因此進展極為緩慢,但這就是我開這個標題的目標,因此還是會慢慢達成的。
但在用更專業的話語包裝我的活動之前,其實很想說說自己在這個病房待了快兩年的心得感想。
第一個是,很感謝前面兩任的護理長,對我的活動及與病人的互動的無限支持,有時候某些看起來很沒規矩的事情,她們都願意接受而且也給我很多建議,真心認為在這個工作單位裡面很開心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可以進入這個病房。
第二個是,我的個案們,在剛開始進入病房的時候,真的超級無敵有夠像幼稚園小朋友,在精神科的慢性病房裡面看到的個案樣貌,跟在媒體上看到的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當然跟之前在跑居家評估的時候也不一樣,還記得我第一次要進精神疾病個案家時,其實心裡是有點緊張的,這就是醫院和案家的不同。
在醫院裡面,無論如何都還有其他專業人員在,對個案來說,他們可能是來治病、可能是來靜養、可能是家人把他們丟進來的,但無論如何,這都不是自己的家,在這裡他們有一些規矩必須要遵守,他們知道誰掌握了可以決定他們是否能出院甚至是下星期是否能出去購買零食的生殺大權,先不討論這樣的制度或是個案管理模式究竟是好是壞,至少個案是相對穩定,而不穩定至少也有其他專業人員可以一起處理。
而在媒體上,好像打架鬧事、自焚上吊、無理取鬧都免不了會被掛鉤上精神疾病症狀,人們總是用有色眼光看著這群從某個角度來看,其實只是某些基因特別明顯,就像有些人天生跑得比別人快,就像某些人智商比別人高一樣,當然到底精神疾病能不能用藥物治療、該不該通通列管、是不是要給予特殊的標籤這些議題,每天每個月甚至每年都有許多許多的討論,但總脫不了,因為人們覺得精神疾病是危險的、是可恥的、是拖垮社會的,但高血壓、糖尿病就是可以被接受,而且坊間還有許多討論如何避免的方法的。我們太常專注於身體上的疾病,卻不願意承認心理也會生病。
但在個案家裡,評估的時候只有評估員自己一個人,對個案來說,這是他的地盤,我只是一個去拜訪的外人,脫下了白袍以後,我們只是兩個對等的人,當那種醫療關係的權威性消失後,才更有機會可以看到個案的本質,在回到醫院工作以後,更可以想像或者同理。而且可以更深刻的體會到以前老師說的,如果我們一直把這些人通通放在一起,那麼他們永遠不會知道外面的世界的運轉方式,那究竟我們真的是在治療他們,又或者其實我們只是想要把他們集中起來便於管理?
而在這間醫院裡面,初始時,我感受到的便是後者多於前者,於是有許多的不適應,也有很多的積極但力不從心,畢竟鄉下醫院不比都市,很多以前實習的時候學到的知識還有“應該”,到這裡都變成多餘,從一開始的忿忿不平,到現在多數時候可以冷靜看待,而且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其實真的只能用混戰形容,但今天下午的活動讓我深刻體會到慢慢來比較快的道理。
就算多數人對待個案的方式都是用“為你好”掩蓋管理方便的事實,但我還是盡力地不對個案說“我都是為你好”,沒有道理要求他來參加活動對個案就一定是好的,沒有道理醫療人員說的就一定都是對的,也沒有道理所有的善意都可以有好的結果,更何況有些善意也不過就是自以為。
因此在病房裡面我很少鼓吹個案真正參與活動,而是努力讓我的活動變得有吸引力,讓個案自動自發來參加活動,而今天,我直接將活動分級的概念簡單地告訴個案,沒想到意外地吸引了兩三個之前都只在團體外面觀望的個案進入團體,並且完成了活動。
在今天的活動之後,我重新體會了,什麼叫做用個案可以理解的語言與他們溝通,不用太複雜的名詞解釋,就只是他們懂的,雖然我的個案還是一樣認知功能退化、情緒自控差、人際互動貧乏,表現就像一個個幼稚園到國小年紀的小朋友,但近來總覺得他們跟我好像都進步了一些些。
當然在這些進步之前,其實歷經了無數的磨合與挫折,但我想~這就下次再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