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書唸到哭真的是滿煩的,唸完就覺得好像可以好好寫一下自己到底在這個過程經驗到了什麼,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一個好好告別的方式。
這篇裡面的理論資料都來自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第五版)第二章,想要知道細節的捧油歡迎回去看原文喔,這本中文書還滿好啃的(我覺得啦XD)
看到作者直接把哀悼分成四個任務,我的第一個直覺是也太適合OT了吧~畢竟和服務對象一起找到生活的任務、拆解任務,以讓服務對象能完成任務,不就OT專門的嗎XD
接著一邊看,一邊想到創傷知情的概念、戲劇治療的概念,過去和個案在遊戲空間裡的追趕跑跳,在團體督導時討論的死亡議題,同時好像一邊也在處理我自己過去以為我已經處理好的悲傷議題,覺得真的也是一魚多吃(?)來著XDDDD
任務一:接受失落的事實
一邊看大概就是一邊搖晃我心中的小女孩,不段告訴她:「幽靈不會回來了喔~不要再等了喔~不要再想像了喔~」但作者人其實很好,作者說:「妳沒辦法一直相信你們此生不會再重聚也是正常的,因為每個人就是會在相信、不相信之間擺盪,如果有親眼看見接受的速度會快一些,但一般來說,大家還是會漸漸相信唷~」
嗯,要先澄清事實,就跟創傷知情的概念一樣,要先能夠陳述彼時彼刻發生了什麼,要把事實先刻到腦子裡,提到意識層面,才能讓前額葉開始工作,形成任務,果然適合我這種需要理性腦幫忙的人。
過去太長一段時間,我一直無法接受幽靈不會回來的事實,總是介在相信、不相信之間,所以那時候看到任務一,真的有點想要取笑自己,原來根本連最基本任務都還沒有認真執行耶~
任務二:處理悲傷的痛苦
把事實提到意識層面,並且開始運作前額葉,並不表示我們就要棄絕體感或者不需要面對杏仁核爆發,失去所愛的痛苦包含了生理上的、情緒與行為上的,作者也說逃避或壓抑都會延長哀悼的時間。對失去漠然、沒有經驗痛苦可能是依附失能的狀況,這樣的人就像依附大師Bowlby說的,可能遲早崩潰,甚至把必須面對的悲傷無意間轉移成生理症狀或偏差行為。但也正如作者說的,要處理痛苦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普世價值不太允許我們感到痛苦,一但有人或者我們自己正在承受痛苦,我們會傾向不面對,或者先轉移注意力,也會藉由很多方法否定或斷絕。以至於這個任務無法被好好完成。
因此作為助人工作者,我們需要有一顆看起來冷漠的強心臟,要撐起一個空間讓服務對象能好好地面對、處理自己的痛苦。這好像又要回到助人工作者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到這件事,如果助人工作者也能夠將自己悲傷的過程提取出來,並且真的能夠正視自己在哪些部分遇到了困難,感覺好像也是一個很棒的可以更好理解服務對象的經歷。
但我覺得我比較像是任務一沒有處理好,所以這個任務也是反覆處理中,每次幽靈回來,除了毒品以外,我好像真的每個策略都用過了,但過去都是無意識地處理,現在看到這本書才能夠結構地去看待這件事,再一次地好好整理自己。
任務三:適應一個沒有逝者的世界
所以,終於要來好好適應沒有幽靈的世界了(笑~)
作者把適應分成三個部份,外在、內在、靈性。生者需要適應過往有逝者一起的所有生活方式,現在都沒有了;要適應自己有一段關係、一份連結,甚至已經是一部分的自我被硬生生地切斷了;要意識到所有生命終有終結的一刻(亞隆的死亡焦慮也講這個講滿多的)。生者需要認知到環境改變、修正逝者所代表的模式、重新界定生命目標,才能獲得自我成長。
幽靈對我來說,最困難的(其實每個任務都困難啦,真的是以前太沒有意識耶XD)應該是內在調適,自我界定、自尊、自我效能,真的是拔掉很大一塊。當然這幾年已經陸續放回來一些了,但也是在看到這本書以後,才知道原來「消失」這件事對我來說真的是非常非常嚴重的事。
任務四:生者開始餘生之旅,同時找到記憶逝者的方式
我說實在,我是在閱讀這章以後,才真的認真盤點我自己任務三、任務四的執行狀況,但反正大概就是任務未完成這樣啦XD
現在有在努力為幽靈找一個處所,不過也還是要再努力一陣子的樣子。
利用戲劇作為媒介進行哀悼
那這時候就不得不來講一下戲劇治療的妙用啦~
綜上所述,哀悼不只是一個心理狀態的調整和改變,而是包含一連串的行動。這時候戲劇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我們可以透過與夥伴或是治療師一起述說、扮演,讓我們想像中的世界透過道具、肢體在眼前展開。在這裡我們可以象徵性地向逝者說出我們的未竟之言,我們可以一起做到沒來得及完成的事,同時我們可以在這裡創造一個我們自己用來紀念逝者的儀式或者物件。我們也可以在這裡預演沒有逝者的未來,在這裡練習開始一段新的關係。
台灣人的哀悼任務
全部唸完以後,就能理解為何當我們與死亡告別時,需要各式各樣的儀式。從最一開始挑棺材、設靈堂,然後要做七個七,分親疏遠近讓整個家族的人都有機會能來向逝者告別。接著告別式還要分家祭、公祭,除了親戚以外,親近的友人也可以在這時候來到死者面前告別。我們透過這些場合一再確認亡者已經離我們而去的事實,我記得阿公過世的時候,不知道哪一個七(應該是頭七)要在靈堂放麵粉,當作亡者回來告別的證明。然後,我們會安排白女玉琴、五子哭墓,讓我們的悲傷透過這些儀式可以宣洩。最後亡者成為一個墓塚或一罈骨灰,往後生者每年可以去到那些場所思念亡者,或者我們會留下一些物件當作紀念。
在這個過程中,通常如果亡者不是無預期的突然死亡,我們大概能夠好好的進行哀悼,送走亡者。但棺材裡躺著的,終究是死人不是老人,如果亡者是無預期地意外離世,那麼除了這些儀式以外,親屬就需要更多的關懷以及信念的調整,才能真的好好地進行哀悼,這種時候最怕周遭環境無法提供足夠的哀悼支持,反而急著要親屬趕緊遠離悲傷,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突然地離世」也是許多電影、連續劇的題材,例如:前幾年在台灣大紅的《想見你》,也是從男主角的突然離世開始的。
結語
其實,遭逢意外感到悲傷、痛苦是很健康的心理狀態,而每個人在處理這些情緒時都有不同的策略、時間和需求,甚至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看起來像是生病了,如果旁人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協助,其實只是安靜地陪伴也是很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