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帶活動其實應該算是職能治療師的基本,這幾年長照社區據點盛行,於是除了自己帶活動以外,很偶爾也要去講解活動設計原理原則給非職能治療專業的帶領者們聽,當然時間可長可短,內容可簡單可複雜,這就看主辦單位銀彈了,但不管怎樣的課程,我大都一定會講職能治療架構中的活動需求,包含:活動目的、空間需求、社會連結需求、步驟和所需時間、行動要求、身體功能、身體結構。當然各項都可以再細講,不過這裡我們就各項簡單講一下。

 

活動目的

       最正統的活動目的大概是要從表現技巧講起,但表現技巧一講至少就要講三小時,而且非專業人員比較難真的從個體執行動作去看出運用了何種技巧。因此就讓我們暫且理解成這個團體要看到什麼成果吧。例如:要理解並牢記「走路勿貪快,避免跌倒」的概念,或者要摺出一朵花、裝飾一個盆栽、持續運動60分鐘、選出拳王,等等等等。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我們需要拆解整個活動,於是我們會開始思考這個活動有多少步驟、需要多少時間、要在什麼樣的空間裡面進行、需不需要與他人互動、要怎麼下指令,等等等等。

 

       通常我在講課的時候都會帶示範,因此在課程一開始我通常都會設計一個小活動,在這裡暫且讓我們使用「猜拳」做為例子,繼續往下講。雖然是「猜拳」但我的活動目的其實是讓大家理解活動設計原理原則,因此示範時間就不會很長,因為猜拳只是輔助,背後的原理才是重點。

 

空間需求

       在開始活動之前,我通常都會請主辦單位把場地照片寄給我,讓我能大概想像一下整個場景的狀況,也對自己能運用的空間有基本的概念。空間是封閉空間、半開放空間、開放空間,都是需要先了解的,因為在不同的空間裡,團體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質變。

 

       封閉空間因為最不會被外界干擾,適合用來做比較多跟個人、團體的內在連結;半開放空間可能相對不那麼安全,而且可能會被干擾,這時候就要考驗帶領者把成員注意力拉回來的能力;開放空間不僅不適合做內在連結的活動,有時候要進行認知團體可能也有點吃力,在設計活動時都需要列入考慮。此外,空間中有什麼道具、能不能搬動、要怎麼擺設,等等等等,也都是需要考量的。

 

       讓我們再次以「猜拳」活動為例,猜拳是一個非常簡單、好入手的活動,成員只要能出三種拳(剪刀、石頭、布),甚至只要能出其中一種拳,就能進行了,需要用到的空間也不大,甚至坐在位子上就可以進行,空間中不管有沒有桌子、椅子都可以進行,不管在封閉空間、半開放空間、開放空間都可以進行,因此有時候示範我就會把猜拳拿出來用。

 

社會連結需求

       社會連結指的是團體成員之間需要互動的程度,如果只是一般的衛教團體,那大概不會需要太多社會連結,有些藝術創作團體,在媒材足夠的情況下,也可以盡可能降低社會連結需求,認知團體有時候也可以不太需要社會連結需求。

 

       但我自己的團體幾乎都或多或少需要社會連結,對失智、失能長者來說,透過團體建立社會連結其實是很重要的事,再好的活動內容都比不上其他團體成員給的一個善意回應。對願意來到據點的長者來說,有時候活動內容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還可以在團體裡與他人互動。

 

       猜拳就是一個需要一點點社會連結,但又不至於讓人太尷尬的活動(應該吧?)出拳、看輸贏、結束一個回合,接著下一個回合。當然我還是會提高難度,但這跟社會連結關聯性就稍微少一點。

 

       但在DvT或是戲劇團體中,社會連結需求就比較高了,即使你可以一個人在團體外晃來晃去,但那也是因為整個團體能夠涵融一個晃來晃去的人,說來說去你都還是在團體裡面,這部分一講又要講很多,就先停在這裡。

 

行動要求

       行動要求簡單說就是團體成員需要執行的事,但也可以講得很複雜,每一個團體成員要執行的事要怎麼讓成員理解,牽扯到語言以及指令的複雜程度。我帶的團體大部份時候都需要以台語進行,或者同樣一個東西在不同地區有不一樣的名字,這些都會影響成員的理解程度。

 

       另外,每次只下一個動作的指令也很重要,最好是一個指令不僅只是講述出來,還要執行一遍,然後再放一個這個步驟完成以後的成品在現場給團體成員參考。都是在做行動要求時需要考慮的事。

 

       當然這是比較結構的團體要考慮到的行動要求,至於一些創作型的活動,則又要考慮怎麼把那些抽象的形容詞講到讓團體成員有信心能夠執行,而不必擔心自己做得不好,或者陷入一種聽不懂的焦慮裡面。

 

活動步驟

       但其實行動要求的精細程度,也和活動步驟相關聯。當你有辦法把活動步驟拆解得越仔細時,你給的指令也能越單一。例如:猜拳,最簡單的猜拳就是只有兩個步驟,出拳、比輸贏。

 

       我想,對職能治療師來說,不管什麼事都是有步驟的,在執行過一遍之後,可以把事情步驟化是很重要的。把事情步驟化了,就比較容易知道自己卡在哪裡,知道自己卡住的點,就有機會可以進行試誤,試誤了之後就有機會克服,這就是步驟化的價值。

 

       但步驟化不代表固化,只能用單一路徑的數個步驟完成任務,不是真正的步驟化,那充其量只是身體記憶起了某一個執行任務的方式,一但事物出現變化,這樣的步驟不適用了,就會造成問題。又或者有時候非結構的團體,到底需不需要步驟,其實還是可以有,只是步驟也會非結構,不過這部份就又要岔出去講很多了。

 

時間安排

       基本概念就是將整個活動的時間拆成三個部份,暖身、主活動、結尾,通常暖身和結尾佔1/4,主活動佔一半,接下來就是看整個活動時間多長了。但不管要帶什麼活動,都會建議先思考,最好是執行一遍活動內容,然後再把自己完成活動的時間x2~3倍,才會是團體可以完成活動的時間。

 

       因為自己在執行的時候是已經有基本概念的,自己很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另外也是因為長者能力通常不如團體帶領者。再加上團體很大,很多時候要講解、要等待,不知不覺時間就耗掉了,因此千萬不要急著要團體成員把作品完成,因為讓團體成員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去執行那些動作,其實才是我們的目的。

 

       同時,時間安排也會牽涉到團體動力,其實活動的每個項目牽涉到團體動力啦~但如果講到團體動力真的又會太多,也只能先打住。

 

身體結構與身體能力

以上都是軟體的部份,接下來要講硬體了,也就是成員的身體結構和身體能力。但這也牽涉到更專業的部份,不過我不會真的直接整個跳過啦~還是會簡單說一些。

 

生理結構就是指我們手、腳、頭、眼睛、嘴巴、耳朵......身體能力包含了手功能、體力、行走能力、肌力、肌耐力、認知能力......

 

通常,我們都可以看到「啊~這個人右手比較沒有力氣」、「啊~那個人記憶力比較不好」,當我們能夠知道成員的身體結構與能力狀況,就能更精細地調整活動內容。但通常講到這裡,大家大概就累了啦~所以我就會祭出Allen的能力分級結束這個回合。

 

第一級:基本意識,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通常給重複且有力的刺激,大概就是植物人的概念。

第二級:依本體感覺尋求舒服的姿勢,偶爾模仿他人動作。

第三級:可做簡單、重複工作。

第四級:自發性有目標的動作,有SOP的,但無法除錯能力。

第五級:可以嘗試並在錯誤後做修正,但無法解決所有錯誤。

第六級:可有系統的組織和計畫。

 

      但這也是最難的地方,因為通常在社區裡的亞健康-輕度失智失能長輩都會落在第四級~第五級,可是每個據點一定都會有第三級,因此要怎麼去調解第五級和第三級的能力差異,其實很考驗帶領者的能力。

 

結語

      其實大學的時候,光活動分級原理原則就要上一學期了,接著還有各種演練、操作、討論的活動學。現在每次要我用一、兩個小時講活動設計原理原則我真的都是誠惶誠恐,深怕哪裡沒講好,讓大家誤會,又或者講得太隨便,又讓大家覺得講師藏私。

 

      但活動設計說穿了真的就不脱時間掌握、步驟化等等,重點真的還是要實作、討論、修正,這真的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除了考驗已經在帶領團體的帶領者們以外,有時候其實也考驗督導能力就是了。

 

      本來以為只是簡單整理一下一小時課程的內容,結果寫著寫著又快三千字了,到底哪時候可以改掉這個只要不寫論文就可以很多話的習慣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