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篇先講了實際執行的方法,與我個人在裡面的體驗與反思,這一篇想要嘗試說說除了個人狀態反思以外,我能想到的理論以及一些文本的連結,除了蘇公在工作坊中提到的榮格、坎伯、馮·法蘭茲、溫尼考特、EricksonMaslow以外,我還想到宗教的起源、柏拉圖的創世神話、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塔羅牌大牌牌意,還有一些電影之類的,蘇公在工作坊的最後引述了榮格的話,他說:「潛意識像水晶球,我們要一直從不同面向去經驗它、看它」,也許這一篇就是想要做這件事也不一定。

 

榮格與坎伯的英雄之旅

「神話是眾人的夢,夢是私人的神話。」-喬瑟夫·坎伯

要講如何解讀神話的意象,或者如何使用神話工作,不得不先講到榮格與坎伯,榮格提出「陰影(shadow)」的概念,認為陰影是被壓抑到潛意識裡的自己(Alter Ego),同時他也提出阿尼瑪與阿尼瑪斯的配對,去解釋男人心中的陰性特質,與女人心中的陽性特質。除了自我(Self)的光譜以外,他也提出大母神、英雄、壞人、智者等等在神話故事中極為常見的角色原型。坎伯則認為神話幫助我們了解自我及生命,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英雄,也都在完成自己的英雄旅程,若要粗略的劃分,這趟旅程將會包含啟蒙、出發與歸來,而英雄旅程正正象徵了我們漸漸開始掌控自我內在非理性破壞作用的過程。

 

使用角色與神話的戲劇治療流派

後來美國的Robert Landy使用了角色原型的概念,發展出角色理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角色庫(Role Repertoire)」。Landy認為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角色庫,當我們面臨不同情境時,會以不一樣的角色應對,因此在Landy的角色理論工作方法中,會有很多與角色有關的扮演及扮演,體驗者藉由扮演而能體驗這些角色的樣態、話語及行為,從而也能探索每個角色代表的不同想法、需求、情緒與行動。而英國的芝麻學院(Sesame Approach)也使用榮格心理學的概念,並且大量的使用神話工作,雖然也有角色的扮演,但其實是著重在個人與故事的連結,個人如何看待故事裡的意象,雖然會參考榮格提及的象徵、原型,但仍有其彈性,而且因為Sesame Approach也要學習拉邦,因此除了故事以外,也會加進身體意象的概念。

 

啟蒙、出發、歸來

「沒有界線就沒有自由」-溫尼考特

英雄旅程之初,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突破全能幻覺,在客體關係中對於嬰兒出生時如何以為自己即是全世界,卻又因為自我的慾望無法得到滿足,而開始辨識主、客體,並藉此畫出界線有諸多描述。小嬰兒在意識到母親與自己並非一體時會產生第一次的斷裂,在意識到媽媽不僅屬於自己,也屬於另一個男人時,產生第二次斷裂。同時,嬰兒開始分辨哪些人和環境是值得信任的,在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時才能進行探索,並長出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然後開始學習負責。接著進入求學階段,開始進入更大的社會,也就是學校,開始遇見更多人並學習與人互動,然後自我觀念越來越明確,並開始與家庭以外的人產生親密感。

 

以客體關係為本的戲劇治療流派

英國的Anglia Ruskin UniversityARU)的戲劇治療就很重視客體關係,並且會在執行時使用很多與精神分析理論相連結的技巧,例如:投射、面質、移情、反移情等,在這個流派中,神話或文本故事的佔比降低,角色、故事較多是由體驗者自己創造,雖然也強調內在角色的多元性,但並不像Landy那樣有既定的分類,而是由體驗者自己創造角色性格。

 

「成長的微妙之處,就在於放棄特定的假象,卻不變得憤世嫉俗。」-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

生命的過程其實某個程度上就是一直在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能的,我們得放棄種種妄想,妄想自己世界強、受眾人喜愛,妄想所有事都能得到解答,妄想所有事都有人能為自己解決,妄想有個人會完全屬於自己,妄想生命一輩子能風平浪靜。在拋棄這些妄想的同時,會產生許多的不甘、憤怒、傷心、無力感或者開始習得無助,認為這個不管做什麼都是徒勞無功的。老馮自己就用小王子的故事當例子,寫成了一整本書去探討那個所謂「永恆少年」的狀態。工作坊裡,蘇公給大家看了一張壁畫,畫上聽說是一個轉大人的儀式,戴奧尼索斯坐在位子上還在茫,潘恩拿著一個鏡子正準備讓一個青年透過鏡子看見鏡中的自己,後面則有一個侍從拿著鬼臉站在青年後面。青年透過鏡子即將看到的不是自己的臉,而是那張鬼臉。因為要成長,得先看見自己醜惡的一面。

 

以儀式為本的戲劇治療流派

彌月、剃胎毛、收涎、抓周、入學、成年、婚禮、葬禮......人類社會有許許多多的儀式,象徵個體邁入不同階段。小王子每天早上打掃他的活火山、戴帽子的人看到人就要脫帽打招呼,都可以是一種「儀式」。英國的University of Roehampton就是一個以「儀式」為重的戲劇治療學校,透過儀式建立關係、探索個人內在狀態,從而建立不同階段的生命樣貌。

 

死亡的意義

He, who saw the deep…-Gilgamesh

說到儀式,就一定會想到薩滿,傳說中要成為一個薩滿一定要先體驗過瀕死經驗,因為唯有直面死亡,才能看透生命的本質。講到神話或宗教就不能不提到三友洞裡的手印、壁畫,古人透過鑽進空氣逐漸稀薄的隧道裡,去體驗那種彷彿呼麻一般的幻覺,然後創作出想像中的神靈,然後用手印拍打在隧道牆面上,證明自己的存在,尋找著真正活著的經驗,試圖創造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闡明死亡對人類的意義,因為人終有一死,我們才需要去追求藝術的價值。

 

亞隆阿伯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提到的人生四議題:死亡、孤獨、自由、無意義,每個人勢必都得面臨死亡,在死亡來臨之前,我們則必須去面對孤獨、自由、無意義等議題。亞隆認為因為每個個體都會被死亡議題圍繞,而不管是情感還是物質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因此每個人在面對死亡或者有些什麼消逝時都是孤獨的。而這樣的一趟旅程充滿了未知,有時候就會讓人懷疑生命的目的及價值,因此便需要去找尋生命的意義,但也要接受無意義。至於自由則是最為難的,與之一體兩面的便是「責任」,那麼自由與責任又該如何平衡?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的中透過父親的死亡讓哈姆雷特體驗孤獨、無意義與自由的意義,當自己的父親死去後,哈姆雷特忍受著只有自己知道父親死亡真相的秘密,裝瘋賣傻地探索事情的真相,當中也包含了數度想要離開,認為自己所做沒有意義的掙扎,於此同時也思索著自己是否該扛下父親的責任。

 

與死亡共舞的戲劇治療流派

嗯~終於講到DvTXD

 

雖然不管是角色扮演、客體關係、儀式DvT都會摻一腳,但在死亡議題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依然還是DvTDvT是由David Read Johnson組合各種心理學、哲學、佛學、禪學、戲劇理論統整出來的一種戲劇治療介入方法,因為結合了各種理論,因此入門的門檻真的是挺高,因此推廣起來真心不易,但DvT的基本概念其實很美,「這個世界是不穩定的,他人是不穩定的,存在是不穩定的,但相遇本身是很美好的事。」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就是totally fuck up,每個人都是asshole,我自己更是bull shit,但只要還能呼吸都是美好的,可是真的要死掉的時候要怎麼辦呢?不怎麼辦啊,如果很害怕的話,那就說個笑話吧~比如:對著死神伸出你的中指。

 

偉特塔羅的生死之旅

除了各種心理學、戲劇治療以外,塔羅也是一個了解潛意識的方法。在偉特塔羅的概念中,抽牌者將自己的意念放進塔羅牌中,再根據想要知道的事進行抽牌,交由塔羅解牌者進行轉譯、協助釐清。塔羅的78張牌分別是22張大牌與56張小牌,22張大牌串起來,剛好就是一個人脫離家庭、進入社會,進行外在追尋,再重新找回內在自我的過程。

 

愚人做為第0張牌,彷彿孩子剛出生一樣,接著我們開始辨別自己是男、是女,開始接受母親的照顧、父親的管教,接著開始理解社會價值,然後成家、立業,至此會先得到內在情緒與策略的平衡,接著會開始追尋靈性的自我,體驗生命無常,但也同時開始用自己的價值觀約束他人,然後偶爾會覺得眾人皆醉我獨醒,接著直面死亡,透過死亡找到inner peace,但在死之門之後還有我們的想得不可得與勢必得面對的挑戰。然後我們將自己交託給自然,星星、月亮、太陽,最終我們會面臨審判,並重新得回世界。

 

Gilgamesh v.s. Enkidu的一體兩面

寫到這裡,終於要開始進入正題()

 

柏拉圖在《會飲篇》提到愛的起源是這樣說的,「在世界剛有人類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長得像一顆球一樣,我們有四隻手、四肢腳、兩張臉,大家每天都在地上滾來滾去的,可以看不同的方向,做不同的事情,那個時候還沒有愛。當時,世界上有三種人,一種是太陽之子,也就是男性加男性的結合,另外一種是大地之子,就是女性加女性的結合,還有一種稱作月亮之子,就是一邊男性,一邊女性,而這就是愛的起源。直到有一天,因為人類生活肆無忌憚、放蕩不羈、藐視天神,諸神就想教訓人們……」嗯~對,諸神就是這麼無聊,看到什麼都不爽,都想要教訓人類,偷火也不行、建塔也不行、長得太醜也不行、長得太漂亮也不行。

 

當大家在討論GilgameshEnkidu的關係時,我想起了這個故事,我在想他們大概就是太陽之子吧~除了這個以外,我也想到了榮格講的陰影,隨著故事的推進,他們兩個似乎總是互為陰影,一個什麼都有、一個住在曠野,一個文明、一個野蠻,但兩個人擁有同樣的力量,於是惺惺相惜。然後當一方顯露出悲傷時,另一方便會變得剛強,一直到天神不爽要教訓他們時,Gilgamesh活了下來,Enkidu做為野蠻、較不理性的那一面死去。然後,Gilgamesh起肖成為Enkidu的樣子,在Enkidu死掉以後,他在意象上吞噬了Enkidu,使之真正成為自己的一部份,最後重新找到平衡回到烏魯克城。

 

當我想到Gilgamesh吞噬Enkidu時,忽然《鬥陣俱樂部》的情節跑到我腦海中,剛剛在查資料時,看到坎伯說的話,他說:「生命延續於殺生與自我吞噬。」這不正正就是GilgameshEnkidu的故事,或者說正正就是Tyler和敘事者的故事嗎?在故事裡EnkiduGilgamesh是兩個人,而Gilgamesh的轉變都與Enkidu有關,也許可以這樣來解釋。Gilgamesh透過Enkidu來破除自己的全能幻覺,因為「這個世界上居然有另一個人跟我一樣強」,然後透過Enkidu學會愛人與付出,「為了讓你重新快樂起來,我們一起去打怪吧~」以及「我雖然想給,但我不一定有能力給」,所以他在路上一路做惡夢,最後是Enkidu“為了Gilgamesh”殺死Humbaba。然後天神透過懲罰EnkiduGilgamesh學會不能濫殺也不該用殘忍的方式對待生命的真理,而這個學習一直延續到Enkidu死後,Gilgamesh陰間的旅程。

 

但事實上,永生真的是好事嗎?當Gilgamesh在酒吧央求Seduri時,Seduri要他及時行樂,要享受還活著的時光,而不要去貪求永恆的生命。想到近代貪求永恆生命的代表人物,一個是魔戒的咕嚕,一個是哈利波特裡的佛地魔,兩個人都為了永恆生命失去了很多東西,甚至失去了很多的自己,以至於我們不確定他們是否還能稱為。嗯~然後就陷入了一個有趣的思辨,能夠永生的人,真的還是人嗎?

 

結語

我必須要說,我一開始真的是也沒想到這篇會寫成這樣,果然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麼是穩定的,當然戲劇治療學校除了以上提到的以外,也還有其他的,比如:加拿大有一間、加州有一間、麻州有一間、英國還有另外一間,真的對進修戲劇治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尋相關的資訊,畢竟我也就只是戲劇治療之友XDD

至於,故事的解讀與實務操作,也還是有許許多多面向,像是我這次沒有寫到的社會學面向,關於動物人與社會人,或者故事角色的權力關係等等,又或者從史地文化的角度來看,為何是烏魯克,為何是雪杉,當時的巴比倫文化等等都會影響到故事的內容,這大概就是解讀神話,或者以神話為主玩耍有趣的地方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