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在唸兒童發展學的書,剛好對照身邊的朋友照顧小孩的狀況,好像真的可以用兒童發展螺旋理論來說明。這個理論是由學者Arnold Gesell和他的團隊在1925年首度提出,研究團隊藉由不斷地觀察、修正完成了這個螺旋狀的理論,稱為兒童發展螺旋。

 

研究團段觀察的對象為2.5-9歲的兒童,並將觀察重點分為四類:

(一)動作行為:包含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軀幹控制,如:滾動、靜坐、爬行、站立、行走、伸手、抓握及掌中操弄

(二)語言行為:包含所有與溝通有關的行為,如:面部表情、手勢、語言前發聲(prelinguistic vocalizations)、牙語(babbling)、口說、與他人對話

(三)適應(認知)行為:指的是與物品之間的互動行為,如:手眼協調、拿取傳遞物品、對各種物品的反應

(四)個人-社會行為:包含所有與社會有關的行為,如:對自己所處的社會文化的反應、進食、如廁訓練、玩耍、所有權意識的發展、對他人微笑回應以及對鏡子回應

兒童發展螺旋點出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兒童就是會在盧小小-溫順之間擺盪,並且成長。

 

324dcd0644f8a49425af5e17a1308dbc.jpg

兒童發展螺旋

4.5歲

有時像四歲、有時像五歲

不安全感重、情緒化

5歲

安靜、具安全感

想當好小孩

喜歡熟悉的東西、不喜歡新的、奇怪的

3.5歲

有自己的方式與堅持

不安全感重、不服從

身體比較笨拙

4歲

有自信、喜歡搞笑

願意嘗試任何新事物

笑、哭都很大聲

2.5歲

各種極端、無法抉擇、討厭改變

喜歡各種命令、要求別人

3歲

與人為善、願意服從、身體控制感很好

對自己可以喂自己、穿衣服感到自豪

18個月

沒辦法控制身體、無法等待

無法溝通、感到不被瞭解時時會哭鬧

2歲

友善、溫和

身體控制能力好、可以合作

 

Gesell將兒童發展分為動盪期與平衡期,影響兒童發展期程的因子包含內在因子與外在因子。內在因子指的是遺傳、氣質、個性、學習方式及身心成長;外在因子則有環境、家庭背景、養育方式、文化影響、健康狀況以及與早期與同儕和成年人互動的經歷。因此,Gesell也提出,兒童的發展螺旋不一定會與兒童實際的年齡相符合,但總歸是年紀越小動盪-平衡的來回變動次數越多,這樣的動盪與平衡隨著年齡增長,會慢慢減少。

 

幼兒的發展螺旋中的動盪與平衡,讓我想起Netflix的紀錄片《零到一歲》,在這系列的紀錄片中科學家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論點,兒童的身體發展是一夜之間改變的以及睡眠時幼兒的腦部還在忙著處理身體傳回大腦的訊息。另外,我與朋友們正在閱讀的兒童發展專書也多次提到小孩躁動、吵鬧、情緒不穩定是因為他的身體與腦部發展的不平衡。例如:和3歲比起來,3.5歲的小孩可能開始經驗自己身體的笨拙,伴隨著認知功能的成長,會比3歲更讓大人心累。

 

大腦與身體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相連的,而兒童發展的動盪期就好像我們在說的「成長痛」,舉凡身體跟不上大腦發展、大腦跟不上身體發展,都可能出現一種類似熱當機的狀況,原本動靜皆宜的小孩,在過了某一個結點以後,忽然變得吵鬧不堪、聽不懂人話,明明很累了卻還是一直奔跑、明明想睡了卻還是一直哭鬧,明明該回家了卻站在公園的某個遊具前面死活不肯走。而動盪期就是這種讓大人只想把小孩丟到水溝裡的狀況發生頻率高到一個懷疑自己是不是生了個魔星轉世。

 

但這到底如何避免呢?很遺憾地,我必須說,這無論如何都是無法避免的,除非你的小孩不長大,否則所謂的天使小孩根本不存在,但做為養育孩子的人其實也不用太擔心,因為有動盪期的存在,表示你的孩子的腦神經及身體正在互相協調、磨合,找到一個可以共存於世的方式,不用因為小孩半年一次的哭鬧就太快放棄你的養育方式和原則,還是建議讓孩子能夠接受多一點不同環境的刺激,公園、同儕團體、動物園、自己家、朋友家,多帶小孩和親戚、朋友互動,當然如果是那種擺明跟你理念不合的就能省則省。

 

但也不要忘了,當小孩吸收了這麼多新的資訊以後,還是要陪著他聊聊天、玩耍,觀察他對新接觸的外在事物的感受,然後睡覺很重要,因為睡眠才能讓孩子把接收到且他自己覺得重要的資訊,放到腦子裡。如果是腦子很好使的小孩,更要特別留意他的身體發展速度,因為他可能比其他人更常碰到身體長太慢,但腦子長太快的折磨。千萬切記,小孩在四歲之前都是沒有前額葉功能的,不要期待他們無時無刻有條理、懂邏輯、有秩序、守規矩。至於~大人自己杏仁核太肥,就要小孩長出好使的前額葉,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參考網站:

Gesell Theory

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

參考文獻:

Ball, R. S. (1977). The 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 Arnold Gesell (1880–1961).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5(3), 233-239.

Ener, L. (2015). The exTraordinary Beginning years. A Therapist's Guide to Child Development: The Extraordinarily Normal Years, 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