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機會講了幾次職能概論,趁著今天又講完一天的工作坊,記憶正新鮮,來整理一下我所知道的職能範疇。

在英文裡面,職能稱為Occupation,字根是Occupy也就是佔領的意思,當初祖師爺爺及奶奶們使用了Occupational Therapy來表示這是一個與全人生活有關的治療專業,而現在我把Therapy去掉,用生活的角度來看職能範疇,藉此說明,為何有職能治療背景的社區工作者,總是自詡為生活的專家,或者說我們的終極工作目標是在提升服務對象的生活品質,並試著說明當一個社區工作者帶著職能觀點進入服務領域時,能夠對服務對象產生的幫助為何。

截圖 2019-12-22 22.08.31.png

 

讓我們來檢視一下這個架構,所謂「職能表現範疇」包含了一個人一生所有會參與的活動。個人的日常生活,如:吃飯、睡覺、洗澡、上廁所;工具性的日常生活,如:打電話、理財、使用交通工具;工作、教育、玩耍、休閒、社會參與,所有你想得到的一個人活著可能從事的行為,都在職能表現的範疇裡。這些職能表現會依著一個人的身體功能與身體結構,組成個人的表現技巧及表現模式,並對應到個人的生活情境中,再受到文化、生理、社會、發展階段(時序)等等影響交織出表現模式,並且從一個人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個人背後的脈絡。

 

因此~我最近喜歡說,職能治療師是醫學院裡的社會學家,因為我們除了重視一個人的生理表現以外,我們同時重視他的生活情境、社會連結,以及他的表現模式。也因此職能治療師對於社會性應該要是敏感的,對於服務對象的生活情境轉變應該要是能有所覺知的,然後我們才能把這些個人化的要素放入我們的活動設計中,也才因此所有媒材都是我們可以拿來使用的,只要是為了促進服務對象的生活品質,或者那是服務對象需要的,而不是我們強加在他們身上的。

 

之前去丹麥和一個英國的職能治療師聊天,從她分享的經驗中,我發現在英國當職能治療師進入社區以後,其實會擔任著像是服務協調員的角色,這也許在台灣比較像是社工在做的角色,但當職能治療師可以和社工合作,一起為個案訂定服務計畫時,似乎能更適切地讓個案得到所需的服務,這也是今年我接了幾次職能概論工作坊的其中一個發現。這個月的兩天工作坊,我花了一天的時間講述如何觀察個案,再花一天時間講述如何設計活動,當然除了講述以外,還有一大堆實務操作,今天看著工作坊學員認真地思考活動架構、對體驗的活動進行活動分析,把自己理解的化為文字再跟大家分享,真的覺得可以把基本的職能治療架構帶給大家真好,因為工作坊學員學到了,受惠的就會是據點的長輩們。

 

然後~莫名其妙就開始了督導工作,心想與其花多一倍的時間去相同的據點帶長輩活動,還不如讓據點工作人員可以學到活動帶領的技巧,於是事情就這樣發生了。這是明年的全新挑戰,現在都開始期待起來了。但寫到這裡才發現,這篇文章好像沒有重點,只是單純想說用職能觀點看生活哲學好棒棒,這樣XDDDDDD

 

 

 

 

arrow
arrow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