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名詞圍繞著長照打轉,復能、延緩失能、青銀共居、認知訓練、知覺整合、在地創生、社區關懷等等等等,好像所有事情只要跟長照扯上關係就有光明璀璨的未來一般,並且政策也一直在鼓勵在地安老,生活在都市也許還可以因為交通方便、資源尚算充裕而有餘裕去發展各種可能,但所有名詞進入偏鄉就彷彿電影定格加慢動作一般變得困難,於是政策走向又強調除了要在地安老,也希望人才在地化,又為了經費考量,於是偏鄉地區的長照又經常與社區營造綁在一起,雖然偏鄉本來老人比例就高,但搞到後來社區營造走向的長照反而排擠到真正有長照需求的長者。

事實上,社區營造與長照在地化應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兩個概念也許有部份重疊,但卻不應該將長照視為社區營造的全部,以下我會針對幾個重點做為我做這樣的論述的依據,包含:主體性、主被動性、組織形成、資源需求

一、主體性

社區指的是「居住/生活在同一區域範圍內,彼此間有共同利害關係的一群人」,而談到社區營造時,則會再加上「凝聚社區共識,參與社區改造」,因此我認為如果我們要討論的是社區營造時,其主體應該為「社區」,這個主體內包含了社區裡的所有人,那麼就不應該只考量老人(無論有無政策上定義的長期照顧需求)

長期照護()是指「針對先天或後天喪失自我執行日常生活功能的人,長期性提供醫療服務、個人生活照護與社會服務」(Kane, 1987)。若我們談的是長照在地化,則指的是長照在社區中因應地方需求而進行調整,因此當我們談論的是長照在地化時,其主體應為有長照需求並生活在社區的人(無論是否被定義為老人)

二、主動 vs 被動

當主體性被釐清後,可以明確地看出這兩群人的其中一個差異在於其自身的主被動,參與在社區營造中的人,因為重點是在「凝聚社區共識,參與社區改造」,因此成員需要較為主動地參與在社區中,且本身要有較強的動機或意願,才能長久維持。而這樣的主動性會帶來的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社區發展

但長照在地化則是在社區內有一群人產生了需求後,由他人提供協助建立照護系統,有長照需求者雖然可以主動地申請或者使用服務,但卻無法自己創造,而通常是在政策或者當地組織的協助下進行選擇。我們通常不會將長照在地化的發展視為整個社區發展,甚至其實長照在地化與社區發展的掛勾不大,因為我們一般會認為長照在地化的發展,是社會福利的一環。

三、組織形成

在將社區營造與長照在地化劃分為主動與被動後,我們會發現兩者的組織形成也有很大的差異。

參與在社區營造中的人大部份都是當地人,這些人在社區營造組織中需要的不是他人的照顧;相反地,他們需要的是表現自己的能動性,展現出自己對社區的期待,並實際地付諸行動,以一個社區發展協會為例,他們會在參與協會的眾人之中遴選幹部、推舉理事長、辦理各種社區活動,若從專業角度而言,參與社區營造更需要的是管理、企劃、公關的能力。

而參與在長照在地化中的人則會明顯地區分為兩種,提供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被照顧的人毫無懸念地就是社區居民,但提供照顧的人卻又會再分為兩種-當地人與從外面進來的人,由於參與在長照在地化的人需要有更多對長照需求的了解或者能夠針對被照顧者提供相對應且適切的協助,因此無法全部由當地人擔任提供照顧者。也因此長照在地化成為一種會有明確的角色劃分,且參與在長照在化裡的被照顧者無法遴選誰來成為自己的提供照顧者。它並不是社區居民閒暇時共同討論社區如何發展、營造與維持,它是一群帶有長照知識的提供照顧者定期提供社區裡的被照顧者適切協助的過程。

四、資源需求

也因此社區營造與長照在地化的資源需求也大不相同,當然兩者都需要預算、空間、人力,但我認為社區營造中最寶貴且必須的資源是社區成員的參與,而且是主動的,若社區成員無法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認為值得發展的意見不被重視時,成員的參與會從積極轉為消極,最後社區營造組織就只剩平時老人共餐、重大節慶時烤肉拜拜,或者現任或前任里長綁樁固票的組織。而長照在地化需要的則是醫療與照顧的可近性,一個社區內無論是否能提供即時的醫療資源,都要有足夠的長照專業人員提供照顧,我認為醫療只是長照的一環,長照在地化在講的並不是有長照需求的人隨時都看得到醫生,這是一種將長照過於簡化的說法,長照在地化確實會與在地安老掛勾,因此需要的不只是醫生而已,還包含無障礙的居家環境、適切的身體照顧,如果想要鼓勵社會參與,長照據點內還要有具備專業知識的長照人力進行個案管理或者提供據點活動。

而現今的偏鄉長照政策卻讓我有點便宜行事之感,由於偏鄉老人較多,因此政策也就順理成章地將地方創生或者社區發展與長照作掛勾,吸引社區營造組織投入長照行列,卻忽視社區營造與長照在地化之差異;為了偏鄉長照據點的營運,忽視長照的專業需求,以「長照在地化」為口號,號召當地青年加入或者離鄉青年返鄉;接著再以「人才在地化」為由,取消偏鄉補助甚至降低預算,讓專業人員進入偏鄉的意願更低。

這樣一連串的行為,我認為會導致的後果就是政策以「情緒勒索」的方式經營偏鄉據點,而不是以一份專業工作的態度面對偏鄉長照人力的不足,於是在偏鄉工作變成「愛心」至上,所以可以忽略有些非專業人員總是以老人孩子性的態度面對失能失智者,可以忽略非專業人員在面對被照顧者的衰老或者能力退化時可能產生的心理壓力,可以忽略非專業人員照顧技巧與經驗不足可能帶來的風險。

這樣的問題也並不是只在偏鄉據點發生,只是偏鄉受限於資源會更快產生罷了~

註:此處說的即是長期照顧,由於目前台灣衛政與社政系統對於Long-term care有不同翻譯,故此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