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入口網 <--由此去
昨天的公共政策課,同學舉了新北市社區關懷據點當例子,用的是一篇政策分析的碩士論文,對於新北市的社區關懷據點,我還真的是有滿多話想說的,沒想到老師剛好是當年協助規劃這個政策的政委,也聽到老師簡短地說了當初制定這個政策的目標,真的覺得~如果可以跟老師好好的來個對談,討論當初的政策制定目標與現在實際操作上遇到的困難與結果的差異,絕對是非常有趣而且獲益良多的對話呀~
社區關懷據點計畫實施到現在13年了,社區式照顧服務也從原本的長照十年進到長照2.0,臺灣歷經了兩次政黨輪替,衛生署也和其他部門整併成為衛生福利部,我也從小大一成為一個「跑社區」的人,可是我到上學期寫作業才發現,連我老爸老媽都不太知道我到底在幹嘛XDDDDD
認識我久一點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從學校畢業以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跑居家」(有興趣知道更多的人可以點開這篇 我的長照人生了解更多),那一年半累積的經驗老實說到現在我都還覺得很受用,不過那時候「跑社區」還不是潮流,所謂的「社區」也還比較多是在非醫院的組織,比如養護機構、社區復健中心、康家等等,然後我一直記得我在「跑居家」的時候,一直被問職能治療師不是應該在醫院嗎?而且這種工作又不是治療,怎麼會是職能治療師在做?不過第一份工作,卻是我可以大量接觸、了解社區式的照顧服務的機會,而且是從服務使用者的角度,我覺得這件事對我來說超重要,大量避免掉我自己做得很自嗨卻沒有同理到服務使用者的狀況,也因為那一年半和長照中心的頻繁接觸,寫成了一篇服務介紹(想知道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在幹嘛的由此去)。
後來開始了新北市的瑞齡學堂,就有了跟長者的不一樣的互動機會,那天看朋友FB回顧才知道,第一屆瑞齡學堂居然已經是七年前,真的是歲月不饒人啊~從瑞齡學堂開始,好像有更多機會把OT帶進「社區」,接著我進到醫院開始過著被健保體制摧殘的歲月,然後「社區工作」持續地緩緩地被更多人知道,一直到我從醫院離開,重新回到居家失能評估的行列,然後隨著夥伴人數的增加,量能的提升,我們重新開始辦理瑞齡學堂,到現在做延緩失能,然後今年跟幾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合作,利用延緩失能方案的經費,把長輩們拉出家門,增加更多在社區裡面走動的機會。
老實說,今年用這個方式做還滿開心的,再也不是直接跟公托或機構合作,把資源重複地使用在已經有公托或者機構資源的長者,雖然過程更辛苦,尤其是找人來上課的這件事,但也可以感受到幾個合作據點的里長或理事長或單位承辦的用心,但也還是一邊在思考著下一步要怎麼走?尤其是像我這樣收入來源幾乎完全靠政府計畫案的人,只要政府一宣佈計畫中止,我的收入也跟著畫上休止符。一方面也是在想這些長者養成了的生活習慣要怎麼延續?另一方面也在想,脫去了「治療」的華麗外衣後,我還剩下什麼可以給這些社區長輩?
除了在醫院的那段日子以外,我一直都不覺得自己是在做「治療」(其實在醫院裡面我也常常沒有覺得在做治療啦),所以「社區職能治療師」這個名號我大概也不太用,除了需要去學校跟學弟妹演講(截至目前為止一次),需要用這個名號招搖撞騙一下的時候(比如辦信用卡的時候,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需要讓民眾感受到專業性進而願意接受衛教內容的時候(在社區單次演講的時候比較需要)。但因為職能治療的背景,所以對於活動設計、生活需求、社會參與等等會更有概念是事實,也因此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有更多知識背景可以運用,再加上剛出社會那一年半的所見所聞,更可以快速和長者打成一片,最近又覺得學了DvT以後,有很多想法、概念有更靈活的運用。
不過,「跑社區」終究只是一個名詞,其實我就是一個不想被勞基法掌控的勞工罷了,是說自己一直倡議勞基法修法、雇主應該遵守勞基法等等的議題,偏偏我自己除了在醫院的兩年半以外,其他時間根本都沒辦法照勞基法走,現在更是連勞保都沒保,真的很糟糕,但這又是「跑社區」的另一個問題,前陣子跟據點討論開課的時候,很多承辦都說:「你們這樣接活動應該很好賺吼~」可是,你有想過政府計畫案每年都要過農曆年才要開始招標,真的執行已經五六月,年底又要趕核銷所以11月一定要結束的事實嗎?老娘每年實際工作可能只有六個月,可是這段時間的收入卻要cover掉整年的開支耶。真的好想問問「跑社區」的治療師,怎麼有辦法去澳洲跨年喔QQ
說穿了,會留在「社區」,只是覺得這個地方比起其他地方更能體現我的生活哲學,更讓我自己覺得可以貢獻所學,也讓我可以在工作上得到成就感,又不用負擔麻煩的人情世事,真是一魚數吃啊~
只是~其實~這篇原本不是要寫這個啊,是說原本要寫啥我也忘了,只是覺得部落格很久沒更新,這樣下去不行的概念XDDDDD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