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很多個案這樣說,很多時候在做討論性質的團體時,很多個案的願望都是回家,所以在慢性病房聽到“我想要回家”其實不是什麼特別的。而實際上真的能回家的,少之又少。

這個個案在五月中因為拿刀砍阿姨入住急性病房,六月成年,七月轉慢性病房,到現在八月底了,阿嬤搞失聯,老爸搞失蹤,最近好不容易連絡上大阿姨,只是還是沒有後續進展,只是~昨天忽然在想,一個在醫院裡面的OT該做的到底是什麼?

以個案終會出院作假設前提,與個案討論情緒抒發管道,進行人際互動練習,思索未來人生方向,彌補能力之不足?

以個案準備老死在醫院作假設前提,讓個案習慣病房作息,讓個案習慣參與OT活動,讓個案習慣這種枯燥無味的人生?

還是其他???

我當然可以同理個案從小就被診斷出有類似自閉症傾向,又從小到大被像皮球一樣踢來踢去,偶爾跟爸爸住住,偶爾跟媽媽住住,還被社會局進行過安置,和妹妹的關係總是矛盾,又因為媽媽患有思覺失調無法執行母親功能,雖然現在跟二阿姨四個人住在一起,但二阿姨也只不過是病情比較穩定的個案,這樣的環境下,個案要怎麼正常發展?加之,所有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在碰到問題或情緒時,都以打罵或逃避的方式去解決,試問個案要如何學習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

現在,個案症狀穩定了,於是在跟護理師討論個案後續出院準備計劃時,才發現我們有多無能為力。

我們需要花費很多很多時間帶著個案重新瞭解這個世界,建立一個可被同理且可被接受的行為模式,與家屬進行討論,與個案進行討論,當然各專業間也需反覆討論。

可是當家屬將我們排拒在外時,我們能說什麼?

個案的外婆一句“個案監護權在爸爸那邊,叫她內公內嬤帶回去養”就堵得我們啞口無言,我們到底該站在親情的立場考量還是站在法律的立場考量,這時候站在醫療的立場又要怎麼辦?那個案的立場呢?

個案的老爸打死不接電話的時候,個案的媽媽一接起電話就把電話掛掉的時候,個案的外婆說擔心個案回家又攻擊阿姨和妹妹的時候,個案的外婆轉述妹妹根本不想來看個案的時候,站在醫護人員的立場,我們只是希望這個孩子有一個稍微正常的成長階段,可以回到家庭,但又必須同理照顧者的辛苦,同時又要考慮個案的感受。

今天帶著個案出門的時候,看著她總是緊緊跟著工作人員,偶爾走遠了,也要偷偷回頭看一下我們有沒有走掉,看著她跟其他小女生一樣看到娃娃會很開心,聽著她偶爾說以前也會跟妹妹一起出門買東西,這樣的個案真的就要待在我們醫院一輩子了嗎?

剛剛在紀錄這篇以前,又翻了一些以前的文章,其實有一些感觸,而且也找到一些我現在憤世忌俗的脈絡,也許是因為看到了很多無法想像的事情在真實世界中上演,因此更相信“沒遇過不代表不存在”,因此更不相信很多冠冕堂皇或華麗迷人的人事物,只是~到底這個個案最後會怎麼樣,也只能繼續看下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