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are the wonder in Wonderland!"

長大以後發現很多動畫其實是畫給大人看的,尤其這種照顧內在角色的電影。也覺得編劇把內在角色的英雄旅程寫得非常清楚易懂,還可以適用各種流派的解讀方式,根本就可以當作工作指南來用呀XDDD

母嬰關係、親職教養

電影一開始是媽媽和女兒的話外音,讓觀眾知道這個遊樂園是媽媽和女兒一起創造出來的。他們共同創造情境、角色、故事線,同時因為是遊樂園,所以還會常常開發一些天馬行空的遊樂設施。在現實生活中,女兒也是一個手作狂,會真的把自己的設計圖化為實體。而當女兒因為做出太誇張的雲霄飛車闖出大禍時,父母沒有因此給她很嚴厲的懲罰,而是明確地告訴她「不要破壞周遭環境」,但不阻止她繼續發揮想像力。接著,女孩使用了許多材料在家裡建造奇幻遊樂園,基本上就是個機械科學宅。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其實很難擁有如此完美的家庭關係,尤其女孩把鄰居的圍籬全部撞爛,還有消防栓、車子等等等等,結果老爸只是乖乖把所有帳單都簽了,然後老媽只跟她說「不要破壞周遭環境」,根本是只有電影裡才會出現的情節。我們就連擁有一對可以跟我們一起天馬行空發揮想像力,回答我們所有有趣或無聊問題的父母可能都很困難。但也許對孩子來說,這樣就夠了,陪著他們一起在想像的世界中冒險,了解他們的小腦袋瓜裡的想法,不要急著否定,不要過度擔心,然後孩子就會長成他們自己的樣子了。

 

內在角色與象徵意涵

在奇幻遊樂園裡有六個主要角色,Peanut是一隻猴子,他有一隻神奇麥克筆,可以創造出所有新鮮好玩的遊樂設施;Greta是一隻野豬,負責分配工作並指揮大家完成,應該算是遊樂園的CEO;Steve是一隻刺蝟,他是遊樂園裡的保全,負責遊客跟大家的安全;Gus和Cooper是海狸兄弟,他們是遊樂園裡的維修部門;Boomer是一隻熊,負責的工作是在大門口歡迎所有來遊樂園的人;另外還有在伴手禮店的五千種不一樣打扮的猴子。女孩因為媽媽生病沒有辦法住家裡以後,收起她的創造力和DIY魂,又在因緣巧合下來到奇幻遊樂園,在這裡女孩開始跟大家一起躲避猴子殭屍的攻擊,最後一起讓遊樂園重新開張。

因為母親或者心靈導師的離開,女孩必須得要學習獨立是很多童話故事的主要脈絡,但在這個故事裡,女孩除了得要學習獨立以外,還得重拾自己原本就有的能力,然後編劇還要把她設計成機械科學宅,老實說,我滿喜歡的XD

接著,要找尋自我一定要進入森林這是必然,Peanut的麥克筆就是那個瓦希莉莎的小木偶,也是過渡性客體,但我們也可以說Peanut本身就是過渡性客體或是那個小木偶,因此在故事一開始Peanut就沒有和其他員工在一起。然後,黑雲會吸走遊樂園的所有東西,那五千隻猴子開始叛變,可以把他們解讀成心靈的分崩離析,情緒的黑洞試圖吞噬所有令人快樂的東西,留下混沌、憤怒、不理性(也就是猴子殭屍),只有當所有內在角色合作,而且最重要的是Peanut重新獲得功能以後,遊樂園才能重新開張。

最後解方是找回自己的名字,真是老梗又有效。黑雲沒有真的散去,概念就像腦筋急轉彎裡憂憂最後主掌了控制台一樣,長大了的我們,不再由快樂作為主要的情緒控管,我們的情緒變得更複雜,就像那五千隻猴子,但同時我們會有負責理性的角色,也有負責防衛的角色,還有逃跑、創造、修復等等。然後我們在整合內在角色的過程中,總是會經歷各種困難,一方面我們要讓所有內在角色都有表現的機會,一方面我們又要考慮到外在世界給我們的任務,有時候我們也會迷失方向,但如果我們的動機足夠支撐,那有一天應該就會達成目標,吧!?

 

DvT

用DvT來解釋,整個遊樂園就好像女孩的T' space,在這裡我們就說是內在空間好了,在內在空間裡有非常非常多的想法,一開始這個內在空間是和媽媽一起建造出來的,但在媽媽離開以後,內在空間獨立出來,於是之前的內在空間成為女孩和媽媽的P'oa(共有的內在空間),而T' space則專屬於女孩。我們也可以將修復遊樂園的過程解讀成女孩正在利用離真度與她的內在工作,而她之所以可以這樣工作,是因為媽媽在早期跟她建立起這樣的模式,當媽媽因為生病離開家以後,女孩與自己內在的連結被抽走,於是她得重新建立另一個模式。在這裡,編劇把Peanut藏在無重力區裡面的房間,也確實我們有時候就是會把某個角色或者某個關鍵藏在非常非常深的地方。看到女孩找到Peanut時,他躲在房間分糖果,然後女孩重新跟他產生連結,到最後他又能用麥克筆創造新的遊樂設施,真的覺得,幹~如果稜森像電影就好了XDDDD

 

總之~是一部很可愛又可以讓人無限延伸的可愛電影,看完之後彷彿獲得一些能量,能夠再陪著個案一起找到我們的名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