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NFAE。
- Notice 覺察
- Feel 感受
- Animate 意象化
- Express 表達
這四個單字的概念其實很常出現在我書寫DvT的文章裡面,也很常被拿出來練習,是我認為在所有DvT技巧以外最重要的四件事。我曾經在DvT簡介以及香港Intensive的Seminar篇都有提到這些概念,但卻一直沒有特別把這四件事拿出來講,覺得實在有點可惜。
用DvT的眼光看世界,會發現世界是不穩定的,人是無法單獨存在的,我們每天都在接受外界給我的刺激,我們覺察到這些刺激,以及這些刺激的異同,還有相同刺激中的微小差異。比如:你曾經注意過自己每天的生活嗎?你會在幾點鐘幾床?幾點鐘吃早餐?幾點鐘出門?搭上幾點鐘的公車、捷運,或者自己開車或騎車的時候,你每天要花多少交通時間?
我們不可能每天用同一種姿勢起床,我們不可能每天用同一種心情按掉鬧鐘,我們不可能每天都一秒不差地完成我們每天的例行事項,我們的鬧鐘可能有一天會壞掉或者我們忘記開,有可能因為前一天很晚睡,第二天爬不起來,有可能今天早上出門前跟家人多聊了幾句,有可能在路上遇到突發狀況。而表面上的物理性差異也許又比內在的非物理性差異容易覺察一些,對同一件事是不是永遠都有一樣的看法?對類似的事件是不是總是有相同的情緒?同一句話由不同人的表達是否會讓我們有不同的感受?對自己的內在有覺察嗎?自己與世界上其他人的差異呢?差異有大有小,但我們會有覺察嗎?差異要多大才能被覺察?又要多小才會被忽略?
在DvT的世界裡面,人出生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覺察,因為覺察於是會發現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到我們的好惡,為了保護我們喜歡的並把我們討厭的推開,於是我們會形成自己的領域,雖然我比較喜歡講圈圈,最後這一樣又一樣的好惡讓我們的領域更固定,進而成為個人的歷史。
在覺察到這些差異,我們的內心會產生很多不同的感受,憤怒、欣喜、哀傷、錯愕、驚訝、焦慮等等等等,在產生感受之後,我們會在腦海中開始有小劇場,產生各式各樣的回應方式,而此時我們可能就有機會發現自己的一些慣性,但這些慣性一方面也是來自生活的經驗,再次回到每天的生活,我會固定在六點鐘起床,因為這樣我才有足夠的時間整理服裝儀容,到達我的工作地點,早上六點起床是我的慣性。從生活上來看,慣性不見得是壞事,但有些時候,慣性是來自於擔心、害怕、焦慮,例如:在我固定回家的路上有一戶人家的狗從來不綁起來,我每次經過的時候,那隻狗就會衝出來對著我大叫,久而久之,我就不再走那條路了。
寫到這裡,我發現我很難把感受、意象化、表達分開描述,剛剛一長串其實已經講到表達了。
我們對我們的感受會有不同的意象化,如果相同事件曾經讓我們經歷過各種不同的感受,並且得到各種不同結果,那麼在意象化的過程中,理論上我們應該就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想像,也更能接受不一樣的結果。這也是我們在處理創傷時所面臨的困難,當相同事件不停為我們帶來負面感受時,我們漸漸地會失去想像各種不同可能的能力,開始相信無論如何我們只能壞的結果去,於是這件事在我們心中成為陰影甚至是創傷。但我無意責備受害者,事實上,正是因為環境無法給予不同刺激,或者總是給予負向回饋,才導致我們的創傷。而創傷經驗是很個人的,相同事件所帶來的相同結果,也不一定會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創傷,說穿了還是要看回去每個人自己的歷史脈絡。
意象化有時候有點像我們走在反覆走過的路口,我們從一個方向而來,要往另一個方向去,我們有一個目的地,初始時因為不知道哪個方向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們對每個路口都有無限想像,隨著表達經驗的累積,我們會挑選出幾個我們覺得比較適合我們的自己的路口,放入我們的口袋的清單,加速我們每次的選擇,而創傷很像是把其他路口都封起來,我們只能反覆在一條路上會有狗跑出來追你的路上行走。
這樣說,表達就很像我們暫時的目的地,我們的腦內小劇場經過一番激烈論戰後,終於決定了這個當下要做什麼樣的行動、要說什麼樣的話,要做什麼樣的事,於是我們將意象付諸實現,然後我們會接收到外在環境的回饋,於是察覺、感受、意象化、表達,便如此週而復始地進行。
寫到這裡,發現觀念還是有點跳,但就當作是學習的反思,這次DvT的培訓又跟著L1的夥伴再看了一次這些基本架構,而在L2的Seminar中也重新去看了不同的DvT概念,也因此就起心動念,試著用多一點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些DvT的概念。NFAE也是我現在在做個案或團體的時候,會先在玩耍的過程中帶給個案的,學著去發現差異,找到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自己習慣的、不習慣的,感受一下哪些是想改變的,看看自己腦中的地圖,是不是有夠用的路徑。
喜歡漢傑這次在L1 Seminar說的一句話:「DvT要做的不是改變,而是面對和接受。」甚至不用放下耶,先面對和接受就好耶,真是太療癒了QQ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