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有嗎?
這學期只剩兩門課,質性研究法寫作+社會與健康不平等。
每天每天都在感恩自己退掉了這學期的Seminar,真的是做了一個既勇敢又愚蠢的決定。我個人其實真的滿喜歡我們所上的seminar,除了研究方法以外,因為所上有實務經驗的人不少,所以會很容易跟臺灣的實務面連結,尤其講到長照之類的,當然健康政策那種我就無法XDDD
但,那天分完組以後,意識到自己這學期想要完成的論文進度,以及最近剛好有太多工作接連發生,於是就毅然決然退掉Seminar了,其實退掉這門課就等於是確定延畢了,但反正本來就沒打算準時畢業,只好還是有所取捨。
自從暑假確認了指導教授以後,現在就比較認真在追論文進度了,比如會花比較多時間思考論文主題,會定期約指導教授討論論文進度,也開始真的去閱讀一些文獻,不過心裡還是有些不安與惶恐,到底這個從醫療脈絡的思考要怎麼轉到社會學脈絡,雖然已經有許多前人這樣做了,但我好像還沒找到那個「對~就是這樣」的感覺。
不過,思考如何把「病人」變成「人」一直都是我的關注焦點,這件事倒是沒有變過,也因此朝著這個根本的依歸,慢慢地梳理我自己的脈絡、社會的脈絡,似乎也是會找出一條路。
啊~好久沒有寫這種短文,這學期,嗯~就這樣吧。
啊~講一下課程期待跟目標好了。
質性研究法寫作這門課就是要養成每天至少30分鐘的學術寫作的習慣,也因此在這學期結束,我應該要可以確定論文題目、論文方向、田野,說不定可以把文獻回顧寫完,那就大大的開心XD
社會與健康不平等,就...還沒有概念,聽說學期末還要交一萬字的報告,課程內容就是在講“不平等”的這件事,但很多文獻還沒開始閱讀,也很期待這堂課可以跟我的論文扣合,畢竟我感興趣的群體,確實遭受到許多社會與健康的不平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