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一班,對方打來只給了一個要求,團體帶領者要會講台語XDDDDDD

 

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講台語」會變成這麼加分的事,今年自己帶的班大概都是全台語班,用台語解釋職能治療、用台語講動作指令、用台語做認知活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很習慣這樣帶團體了。而今年最開心的一件事就是,自己帶的班幾乎都不是專業學員,每一班都有一半甚至超過三分之二是以前沒有參加過類似活動的,很喜歡這個挑戰。

 

一方面是因為我自己希望的就是,當長照資源灑出來以後,就是希望有更多長者能夠被挖出來,能夠出門,能夠產生既具量又有質的健康促進。另一方面因為長者以前沒有參加過類似的活動,所以對活動的反應會更直接,會的、不會的,喜歡的、不喜歡的,完全就是在刺激我要進行活動設計啊,雖然號稱不帶道具出門,但還是可以玩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或者因地制宜地設計長者可以而且願意參與的活動。

 

過程中,自己也會不斷進行反思,尤其當很多長者都是早上六、七點就已經去公園運動,甚至偏鄉的長者可能都已經進菜園整理一輪了,然後我還要去帶運動、認知團體,如何用活動說服大家來參加,甚至願意呼朋引伴來參加,是很有趣的挑戰之一。當然,有時候也還是會懷疑,自己在做的事,對長者而言真的是有意義的事嗎?如果他們本來就已經有一套生活規則,那我們用各種方式威脅利誘他們來參加活動是好的嗎?

 

或許,有些長者需要的不是像這樣制式的被帶領,而是需要一個生活規劃師,即使我自己靠帶團體過活,但我也不覺得讓長者每週一~五像上課一樣準時出現在某個定點是好事,畢竟那就是一種規訓的過程,我不懂為什麼我們都已經被規訓一輩子了,到老還要被各種對參加者來說奇怪的活動規訓。也因此,在我的能力許可範圍內,就會很希望活動是可以配合長者的生活日常。

 

就像今天的活動,人數少少的,長者們是比較少接觸像這樣制式活動帶領方式的,我就讓大家圍成一個圈坐下,用了一點點戲劇遊戲帶領方式,做我們很常做的「我也是」活動,每講一件事,只要有相同經驗的就把腳踏出來,比如:住在十分的、從小在十分長大的、家裡有兄弟姐妹的、有種菜的......,藉由一些生活提問,引導大家聊天、進行互動,然後我可以開始搜集資料,最後再做簡單命名活動,給一個主題,請大家講出該主題內有的東西,比如:講出一種你知道的水果、講出一種你知道的蔬菜。

 

當活動內容是來自於長者的生活經驗,動力大概就比較容易被帶起,同時間也可以發現長者的口語能力是否退化,理解能力大概到哪個程度,專注力、持續度等等,都可以從這些簡單的提問與互動中看見一點端倪。

 

雖然靠北今年開的班,一個比一個難帶,但我想要接受這個挑戰,有時候其實也不用想什麼太難的活動,長者需要的也不過就是簡單的陪伴,靠的還是博感情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Jean 的頭像
    DaJean

    故事的樹洞_君邑工作室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