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算今年的有趣工作之一吧~年初朋友邀請我異業合作,用戲劇的形式到國小做失智識能宣導,承辦希望能有比較活潑的宣導方式,而朋友則希望能借助我的OT專業,讓內容變得更扎實。討論之初本來想要找個繪本來演出,但又覺得有些無法聚焦,後來將宣導重點定錨在讓小朋友了解AD-8的基本概念,這樣對承辦方應該也比較好交代,而且談起來也比較不虛無飄渺,還可以和小朋友討論一些策略,執行起來也比較有方向,在確定好團體焦點以後,我們就開始討論要如何將戲劇的元素帶入。

 

主要是我自己那陣子一直在唸性別相關的文章,因此對於要如何設定角色顯得有些龜毛,後來與朋友討論到七個小矮人的概念,當小矮人變老以後,可能也得面臨認知缺損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而他們的家人、朋友又可以如何協助他們?於是,我們將AD-8的各個概念,分別建立到小矮人身上,我們也在性別上面做了一些挪動。但在這樣的概念下,發現如果把小迷糊這個角色拿出來詮釋又會少了那種認知缺損前後的落差,而萬事通則會成為最明確的產生認知缺損的角色,而開心鬼我們則將之設定成老年的人際退縮、性格改變,其他的就依當天的狀況,搭配AD-8的概念做排列組合。

 

在五月時,我們執行了一次兩個小時的活動,效果滿好的~藉由一些社會計量先了解小朋友們對於失智症的概念,以及平時是否有與長輩相處的經驗,再往下問到平常是否遇過失智長者。接著進入故事環節,我一邊當主持人,一邊扮演各個小矮人,Co-leader則負責扮演其他需要上場的角色,接著讓小朋友們分組討論剛剛看到了什麼、有什麼心情、以及能有什麼策略,接著再拉回大團體,請小組上台扮演故事。無奈遇到疫情破壞整個行程,於是我們又延到11月才又重新執行。

 

重新執行時,朋友已飛到英國唸書,我只能另覓夥伴,而且因為時間安排,我們從原本的兩小時縮短成每次一小時,因此還需要做一些內容的調整,成為精簡版的執行版本。社會計量的部份減少到只有兩題,演出與討論則合而為一,邊演出邊討論並進行再演,最後再帶著小朋友們把學習班討論過一遍,然後請小朋友把學習單帶回家書寫。但小朋友們的回饋還是很感人,有人提到「以前不知道失智症是什麼,家裡有人有這個狀況也不知道怎麼辦,這次上課有機會好好了解」我真的看得很感動,就覺得,「啊~這就是工作的成就感啊~」

 

11月的執行除了我自己當主持人以外,夥伴也有機會當主要帶領者,兩相比較之下,我又再次思考掌握團體動力的困難、帶領活動時先備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掌握團體目標等等。我們這次帶了四個班,四個班各自有不同的團體動力,一個班裡面還有少數個體差異明顯的小朋友,因此做為帶領者就得先迅速地覺察到每個團體的氛圍,以及成員裡哪些人可能為助力,哪些人可能成為阻力,同時也要觀察導師與孩子們的互動狀況,判斷自己可以做到怎樣的程度。而小朋友能否切題回應、積極參與討論,甚至上台演出也考驗主持人的臨場反應。其次,這個工作除了要能意識到不同的年齡層會有不同的認知層度與不同的知識吸收方式以外,也要對失智症有基本的掌握,才能在小朋友們回應時丟出適切的回應,並繼續引導成員們往下討論,或者丟出各種不同的策略,因此單單只是鼓勵發言還不夠,還要能引導出更深度的討論,而這也仰賴對團體目標的掌握。最後,當好協同帶領者真的是一門學問,有時候做為協同帶領者會不知道主帶到底想去哪裡,反而覺得自己綁手綁腳,做為主帶反而沒有這種問題,就有一種反正協同做成怎樣,我好像都有解方這樣。

 

帶完這個團體又跟朋友討論起團體動力到底怎麼教、先備知識到底怎麼準備,也想起之前去香港上IntensiveAileen講的NFAE,關於察言觀色如何重要,但能夠有多樣的回應方式也很重要,而華人文化圈雖然懂得察言觀色,卻常常無法在回應上有變通性的窘境,或者很多人常常想要學一套介入方法,而不去思考基本的團體帶領能力,或者更多人很無法分享自己是怎麼帶團體或者是怎麼思考團體脈絡的,或者很多人明明實務做得很好,卻不知道怎麼統整、歸納,這種時候就覺得自己一路走來真是遇到很多好老師,有好好教我認識理論的老師,有好好教我帶領團體的老師,有好好訓練我敘事邏輯的老師,然後我才成為現在這個對很多事都略懂略懂的人,有動力這樣一直寫部落格,說不定就是因為有這些老師的緣故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