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就六個字,結束XDDDDDD

 

久聞夏邦大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真的很舒壓,所以一定要趁記憶猶新趕快來寫體驗心得。

 

從創始者的背景開始了解

自從這學期開始大量閱讀質性研究的文章以後,越來越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在小C開始介紹夏邦之前,他也是這樣說的。在閱讀一篇學術文章或者研究發現時,我們要先從作者的背景開始了解,他的研究領域、生平經歷都會影響他的研究,著名的動物科學家天寶·葛蘭登博士設計的畜牧管理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各種治療手法的創始者亦如是。就像DvT一開始是服務老人、退伍軍人和思覺失調,職能治療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大量退伍軍人有生活重建需求而誕生,夏邦這套治療手法的誕生,是因應無口語或者中重度的腦性麻痺、智能障礙兒童而來,因此當這些治療手法轉移到不同場域時,便需要一些變形。於是,很多時候,這些手法會轉換成一種治療師的價值觀或者中心思想,成為這些治療師在看待個案時的一種準繩,我們要做的是去抓到這個治療手法的精神,但也要避免過度詮釋。

 

從感覺動作開始

這兩天小C講的許多內容都讓我覺得很懷念,一直想到以前自己跟腦性麻痺兒童工作的經驗,同時間心裡也一直在想,「我怎麼沒有早一點認識夏邦呢?」那樣,我也許就不會放棄小兒職能治療了啊!深深覺得目前在學的職能治療學生們,都應該要花一點時間體驗一下夏邦啊!不管是用皮亞傑、艾瑞克森的兒童心理發展理論脈絡或者動作發展理論的脈絡,夏邦都是很好的實作方式,是一個對初生之犢而言,非常好入手的手法,而且因為創始者是一個PT,所以講的很多都是實際的動作,是很"實在"的表現,不需要想像也不需要反思。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可以非常直接地看到被帶領者的感覺與動作發展的狀況,再經由反覆的練習而獲得經驗,進而促進被帶領者的動作表現,當然過程中不能忘記的是“剛剛好的挑戰”,我個人認為有一些夏邦的概念,對於剛開始進行實習,需要與有動作發展遲緩需求的兒童一對一接觸的職能治療師是很剛好的挑戰,而且回饋會很立即,啊啊啊啊啊~真的太想教學弟妹這套方法了啦啦啦!!!

 

「涵融、對抗、分享」

我很喜歡這一系列使用「依附關係」這老掉牙理論的治療手法,包含夏邦、包含DvT,OT雖然也講依附理論,但我感覺比較像是用來評估或者讓自己釋懷個案的負面情緒。夏邦將依附理論運用在治療手法中,成為涵融、對抗、分享三個大原則。

 

  • 涵融
    • 帶領者需要完全承接對方的重量,而被帶領者則是可以擁有「全能幻覺」的把自己完全交出去
    • 在這個階段要建立的是被帶領者的安全感,有了足夠的安全感以後,才能支撐被帶領者探索世界的欲望

 

  • 對抗
    • 被帶領者擁有了足夠的安全感與自信之後,便會想要離開束縛尋求獨立,帶領者需要提供一個“剛剛好的挑戰”,讓被帶領者靠著對抗發現自己的存在,接著才能長出自我
    • 在這個階段要建立的是被帶領者的自我感,有了自我感以後,才能長出好惡、界線和主動性

 

  • 分享
    • 被帶領者長出自我之後與他者相遇,注意到他者的存在,並與他者合作
    • 在這個階段要建立的是被帶領者關注他人的能力,有了自我感以後,進而發現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但又可以互相合作,願意配合他人

​​​​​​​

夏邦在做原本的腦性麻痺無口語兒童時的手法與解釋,我覺得對職能治療師而言非常可親,但可惜一方面我們在知識訓練的過程中太注意功能導向,一方面在職能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過於旁觀,因此在過往使用職能治療手法與腦性麻痺兒童工作時,教練感很重。但知道夏邦這個手法以後,我好像可以重新連結自己的職能治療經驗,再重新審視自己的治療過程,覺得好像又可以接小兒個案了XDDD

 

夏邦的變形

這次的變形主要是小C因應臺灣的團體帶領需求做的調整,重點是在用「夏邦的眼光觀看外在的動作」,因此夏邦也可以結合故事或者媒材,在結合故事時,小C更細心地提到在團體中可以注意到團體成員的能力,就像職能治療的活動分級的概念,一個活動應該是要可以做一些微調,以讓團體中大部份的成員都可以接受“剛剛好的挑戰”,這是身為治療師的先備知識,因此表面上團體成員都在做一樣的事,但背後的意涵是不一樣的。

 

於我而言,夏邦的變形就是,「我要如何把這些概念運用在長者團體?」,近來參加小C的工作坊大概都是這樣,因為小C的工作領域主要是青少年,因此會吸引來上課的也多半是在相同領域工作的工作者,再加上臺灣的社福環境比較關心青少年,以及臺灣對於長者團體的想像比較少包含到與親密感、情緒管理、社會性有關的議題。因此,我每次聽著小C在講青少年,腦子裡都有另一套在跑,「如果要用在長者團體,可以怎麼做?」甚至,相同的活動內容,執行在兒童團體、青少年團體、成人團體和長者團體的目標其實是不一樣的,因此不是不能做,只是要思考的是,這對服務對象是“好”的嗎?而所謂的“好”,對我來說,是盡可能設身處地的站在服務對象的角度去感受與思考。

 

內觀

這部分比較像是心得,夏邦是一個完全不要求內觀的治療手法,所以很難得有一個工作坊做完活動完全不用分享與反思,問題問一問就可以鳥獸散了XD

但在這兩天的過程中,我還是有一些對我自己的觀察與反思。

 

  • 身體的鬆動
    • 我想這一部份是因為這個團體的帶領者是我可以信任的,另外也要感謝在這個過程中有機會和我分到一組的成員們,和小C做身體工作是舒服的,我知道他不會讓我受傷,然後我會願意做更多嘗試。同樣的,在第一天我們學習搖籃式時,小樹也幫忙我很多,我們一個身體很長一個身體很重,當我們成功涵融彼此時,我真的是有一種值回票價的感覺。不過,這樣一說,好像應該要挑戰一下志強才是XD
    • 不過因為第一天的被涵融,再加上第一天晚上另外的課被老師問「觀看」,真的有一種一氣呵成的爽感,找到了自己身體的位置,就可以不那麼焦慮了。

​​​​​​​

  • 遲疑與困難
    • 第二天的團體中,我就開始抽2%的自己出來「觀看」自己了,然後就發現自己在某些時候會逃跑,也發現自己還是很難跟別人合作,這又跟自己的“比較”有關,潛意識裡還是把他者分成強者、競爭對手、弱者,強者是用來學習與看齊的,弱者是用來保護的,而看待競爭對手就是「老娘就不信你比我厲害」的心情,然後~這裡面沒有合作啊,沒有分享啊,只有權力關係啊啊啊啊啊
    • 再往前推,就會想到我對他者的不信任,當然這些不信任是來自過往的傷,而這些傷是在遇見DvT以後才開始有慢慢癒合的跡象,然後就又想起芬妮問我的問題了~(菸)

​​​​​​​​​​​​​​

  • 照顧與被照顧
    • 但這兩天也同時感受到,自己跟過往比起來,又更可以被照顧了。不過可以被照顧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對方的身體也是放鬆的,今天的練習中,有時候靠著肢體接觸可以感受到夥伴的焦慮與擔心,這時候就還是會轉換成照顧者多一些;但當對方的身體是準備好的、鬆的時候,我就可以很舒服地被照顧。

 

寫到這裡,忽然發現,有機會的話,真的很想再回到職能治療的場域,用夏邦這個先備知識,跟小朋友玩呀呀呀呀呀!

不過,現階段,我應該可以先把這些概念用在我那群明明就是正常人可是一點都不正常的小鬼身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Jean 的頭像
    DaJean

    故事的樹洞_君邑工作室

    Da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